總統府新聞
104年04月23日
總統接見「美國西北地區傳統僑社」回國訪問團
馬英九總統今(23)日上午接見「美國西北地區傳統僑社」回國訪問團,除闡述政府在經濟、兩岸及國際關係等領域之具體成果,並感謝僑胞長期以來對我國之堅定支持。
總統致詞時表示,他於2008年上任後即將「繁榮臺灣、和平兩岸、友善國際」列為重要施政目標,過去近7年來,在政府及各界的努力下,已獲致具體成果。
在「繁榮臺灣」方面,總統指出,去(103)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達3.74%,創下近3年來的新高,且是我國16年來首次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此外,我國人均GDP為2萬2千餘美元,排名世界第38;然而,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我國人均GDP達4萬3,600美元,排名世界第22,超越日本、韓國、英國、法國及義大利。更重要的是,我國今(104)年3月失業率已降至3.72%,創近15年來同期新低,值得肯定。
總統進一步表示,過去近7年來,政府努力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機會,除與日本簽署《臺日投資協議》,並分別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及《臺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總統說,我國亟欲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美國歐巴馬總統刻爭取國會通過《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以促進TPP談判,希望未來我國也能加入此區域經濟整合機制。
針對「和平兩岸」目標,總統說,他上任後大力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並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以及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的和平與繁榮。過去近7年來,雙方交流密切,來臺的中國大陸旅客累計已達1,400多萬人次,去年更接近400萬人次;來臺就讀的大陸學生也從他上任前的800餘人增加為目前的3萬2千餘人,成長近40倍,兩岸年輕人因此得以在較早階段結交朋友,進而奠定永續和平的基礎。
至於「友善國際」部分,總統強調,我國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除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雙方漁業糾紛且提高漁獲量,並與菲律賓交涉,成功要求菲方就「廣大興案」道歉、賠償、懲兇,雙方並就海上執法爭議取得共識。同時,我國也積極提供國際人道援助,包括:日本福島於2011年發生大地震及核子事故時,捐輸2億美元協助救災;菲律賓於2013年遭海燕颱風侵襲時,派出18架次的軍機協助運送700餘噸救濟品;西非地區去年爆發伊波拉疫情時,捐助10萬套個人防護裝備到疫區,並捐款10萬美元協助「美國疾病管制局基金會」(CDC Foundation)抗疫;而為協助伊拉克北部難民過冬,政府也在去年捐贈350座組合屋,凡此均足證政府積極扮演和平締造者與國際人道援助提供者等角色。
總統進一步表示,近年來,政府推動「活路外交」已獲致許多成果,例如加入美國「免簽證計畫」(VWP)、受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年會等,而給予我國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與地區,更由他上任前54個增為140個,顯見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肯定。
由於今年適逢我國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總統也特別提及旅居美國的華僑陳瑞鈿(Arthur Chin)在抗戰時期的英勇事蹟,藉以表彰海外僑胞的愛國心及勇氣。
訪賓一行由團長伍素媚及副團長應書琪與單寄瀛率領,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呂元榮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第三局局長張芬芬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