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3年09月25日
總統接見「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一行
馬英九總統今(25)日上午接見「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一行,除說明目前臺美經貿發展之成果,亦盼南海各相鄰國家參考《東海和平倡議》的原則,以解決該海域之爭議。
總統致詞時表示,他上任6年以來,臺美關係已呈現穩定狀態,不僅雙方高層互信堅定,溝通管道亦相當暢通,令人欣慰。今年4月,美國環保署長麥卡馨(Gina McCarthy)來臺見證臺美雙方共同成立的「國際環境夥伴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是14年來首度有美國閣員級官員訪華。
對於今年8月14日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在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演講時,公開肯定我方以和平方式解決釣魚臺列嶼海域的漁業爭端,足堪區域穩定的模範;以及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於公開場合數度重申《臺灣關係法》及對我方承諾的「六項保證」,總統也表達感謝之意。
談及臺美經貿關係,總統表示,去年臺美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協商,對雙方經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對於我方有意願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一事,美國國務院及貿易代表署亦數度表達歡迎之意,同時雙方也刻正洽談《雙邊投資協定》(BIA),凡此均有利臺美經貿發展。
在兩岸關係方面,總統提到,兩岸目前共簽署21項協議,雖然部分協議尚未完成立法程序,但雙方關係仍順利向前推展,例如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於今年6月訪臺時,即就兩岸互設辦事處中有關「人道探視」及經貿合作等議題與我方進行討論,同時《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也在9月順利舉行。
總統告訴訪賓,中國大陸於2003年成為我第1大出口市場及貿易夥伴,今年並取代日本成為我第1大進口市場。6年前,我對中國大陸(含港、澳地區)的出口貿易額占我整體貿易額的40%,目前比例則降至39%,主要係因政府分散出口市場所致,其中我與東協的貿易量即從6年前的15%增至目前的19%;此外,去年我與紐西蘭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後,雙邊貿易額(去年12月至今年4月)亦成長超過3成,至盼未來我國繼續與其他國家洽談相關經貿協定簽署事宜,以提升經貿發展。
總統也提到,臺日去年簽署漁業協議後,即設立「臺日漁業委員會」,並採取「分時分區」措施,以減少雙方漁民的糾紛,「去年在這個海域可說是大豐收」。另有關臺菲漁業爭議處理部分,雙方雖一直未簽署漁業協議,但彼此已達成「執法不用武力、事前相互通報、扣捕後儘速釋放」等3項共識。
總統進一步表示,臺菲漁業爭議發生地點位於南海東北方,我國目前在該海域擁有東沙島及太平島,其中太平島碼頭及機場跑道因長期受海水強烈侵蝕,刻正進行相關維修工程,期讓飛機及海軍船艦得以順利降落及停泊,該工程「並不是擴張,而是對現有的設施進行維修」。
談及我國處理南海爭議之方式,總統指出,我國於1935年即提出《中國南海各島嶼圖》,並於1947年正式對外公布,以確認我國在該海域領土的主張範圍,而此一主張迄今沒有任何改變;此外,我國從未主張要限制南海的「自由航行」與「飛越」,而係盼以「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原則處理南海問題。
總統也提到,1945年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在墨西哥灣提出《大陸礁層宣言》,主張領海外的海床及底土擁有「主權上的權利」,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因而藉此擴大海域主張,致使聯合國於1958年召開會議通過海洋法公約,以建立新的海洋秩序。
總統強調,南海擁有許多島嶼、島礁及暗沙,涉及海洋法及與領土相關的國際法,若僅透過海洋法,恐無法完全解決問題,須以更宏觀的角度處理,尤其越南、中國大陸、菲律賓、馬來西亞及中華民國在該海域均有島嶼,因此該區域的主權問題相當複雜,至盼各沿岸國能透過《東海和平倡議》所主張的「主權無法分割,但資源可以分享」原則來解決問題,相信透過和平方式溝通,將可逐漸建立共識。
訪賓由「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馬啟思(Christopher Marut)及外交部次長高振群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及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張大同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