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3年09月01日
總統出席「中華民國南疆史料特展」開幕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1)日上午前往國史館出席「中華民國南疆史料特展」開幕典禮,除說明我國對南海諸島主權主張之正當性,並盼進一步將「東海和平倡議」之理念延伸至南海地區,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總統致詞時首先對多年來研究南海議題的學者專家,以及曾經致力捍衛我國領土的國軍官兵,表達誠摯的感謝與肯定之意。總統表示,南海位處世界最繁忙的海洋交通路線之一,並具有豐富的生物及無生物資源,長期受到國際關注;而各聲索國分別占領島礁的作為,使此區域的爭議日趨白熱化,例如今年5月中國大陸在西沙附近海域設置鑽油平臺,引發越南群眾排華暴動事件,更波及在越投資臺商,造成極大損失;凡此均顯示南海議題實為「未爆彈」,值得各界共同思考。

總統並列舉過去6年來我政府積極推動南海事務的相關作為:第一,民國99年7月,內政部正式啟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管理站,執行《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計畫》,推動東沙成為國際海洋研究重鎮。第二,經濟部於民國100年陸續劃設東沙島週邊與南沙太平島的礦區,並初步完成地質探勘及海域科學調查工作。第三,從民國100年起,由國防部與海岸巡防署分別辦理「南沙研習營」與「東沙體驗營」,以強化青年學子對南沙群島重要性之認知。第四,民國100年12月,經濟部在南沙太平島增建太陽光電系統,打造低碳島。第五,民國101年8月,科技部正式啟用我國第1艘2,700噸級的大型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提升海洋科研能量。第六,自民國102年11月起,由交通部、國防部與海巡署共同執行南沙太平島交通基礎整建工程。第七,民國102年12月,交通部建置完成南沙太平島上的通信網路,便捷聯繫管道與緊急通信服務。

總統說,上述我政府在南海地區的作為是和平的,「不是軍事的」,目的在讓國人更加瞭解我國的領土南海諸島,同時也向國際展示我國用心經營與管理相關島嶼,未來進行任何有關南海的協商與談判時,「中華民國都不能缺席」,因為我國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總統指出,探討南海議題可從多種角度,包括歷史、地理、地質及國際法等,其中,在國際法方面,又分為有關傳統領土與主權的國際法,以及涉及海域與資源的《海洋法》。在歷史論據方面,我國早在民國24年即公布「南海各島嶼圖」,提出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主張;民國36年抗戰勝利後,政府派遣中業艦及太平艦前往南海收復許多遭日本占領的島嶼,重行勘查、建碑、測圖及駐軍,並公布「南海新舊名稱對照表」及「南海諸島位置圖」,當時無任何國家對此公開提出抗議。事實上,我國古代人民經營南海諸島的歷程,「在歷史上也是斑斑可考」,未來應持續加強南疆史料的考證。

總統進一步提到,民國19年「遠東氣象會議」在香港舉行,當時決議由我國在南海地區設置氣象觀測機關;民國44年,第一屆「國際民航組織(ICAO)太平洋地區飛航會議」,出席的會員國決議由我國提供東、西、南沙的氣象報告;從前述兩項國際會議的決議顯示,與會各國代表承認並尊重我國政府對於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此外,在第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美國前往南海島礁進行測繪,也事先通知我國給予便利;凡此均證明外國政府當時即承認與默認我國擁有南海諸島的領土主張。

針對南海爭議涉及的國際法,總統提到,美國總統杜魯門於民國34年提出「杜魯門宣言」(Truman Proclamations),主張美國對於墨西哥灣海域內的海床與底土具有主權上的權利(sovereign rights),可進行相關開發工作,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國家對於領海或鄰接區以外的海床及底土提出類似主張,因此引發許多的爭議,也造成美國與其他中美洲國家的捕魚糾紛;直到民國47年聯合國舉辦第一次的《海洋法》會議,並提出《大陸礁層公約》等四個公約,「國際上才正式確立有大陸礁層的概念」。

總統表示,我國在民國36年宣布「南海諸島位置圖」,當時除領海外,尚未有其他海域主張與概念,因此各方在探討如何引用《國際法》解決南海爭議時仍有不同意見。事實上,類似問題也出現在釣魚臺列嶼議題,當時他提出所謂的《時際法》(inter-temporal law),意指在國際爭端發生時,適用的國際法並非爭端發生時的法律,而是先前提出主張時的法律,「這樣比較能符合實際的情況」;然而不論是領土主權或海域的爭議,仍是適用於《海洋法》的「陸地決定海洋」原則,也因此造成各國搶占南海島礁的情形。

總統並以我國處理東海議題的經驗,說明領土主權與海域的問題可分開處理。總統說,他在民國101年8月5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主張「主權不能分割、資源可以共享」,去年更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以和平方式解決雙方長達40年的漁業爭議,讓兩國漁民均可在相當臺灣面積兩倍大的高品質漁場捕魚。該倡議提出後,廣獲國際肯定,例如美國亞太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曾多次公開肯定該倡議;而今年8月13日,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發表外交政策演說時,更稱許該協議有助於促進區域和平及穩定;凡此均讓我國更有信心在東海議題上表達意見,並盼將此一作法擴大運用到南海地區,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總統進一步說明,目前我國與中國大陸、越南及菲律賓等國各自占領南海諸島,以致解決主權爭議更加困難,然而當地存在豐富資源,若能採取「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的理念,如同臺日之間雖然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的爭議,但雙方能夠暫時擱置爭議,共同分享漁業資源,也能達成互惠雙贏的結果。此外,去年5月9日發生菲律賓海巡船槍殺我漁民的事件,我方向菲國政府提出道歉、懲兇、賠償及簽署漁業協議等四項要求,經過三個月的積極協商,菲國均同意給予正面回應,目前雙方雖尚未正式簽署漁業協議,但已達成「執法不用武力、事前相互通報、扣捕後儘速釋放」等三項重要共識。

最後,總統強調,在南海議題上,政府會堅定捍衛國家主權,透過蒐集及提出相關史料以彰顯我主權主張,並找出降低區域緊張的方式,以和平解決爭議,也期盼各領域學者專家持續協助政府蒐集堅實論據,並以此為基礎,「確保未來在任何有關南海的協商、談判或制定各方行為規則時,中華民國將不會被排除在外」。

包括總統府資政胡為真、楊秘書長進添、內政部長陳威仁、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張大同及國史館館長呂芳上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