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3年08月27日
總統出席「2014年臺北國際連繫工業展」聯合開幕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27)日上午前往臺北南港展覽館出席「2014年臺北國際連繫工業展」聯合開幕典禮,除說明政府推動自動化產業發展之成效,並期許該產業持續向前邁進,為臺灣製造業開創成長新動能。
總統致詞時表示,此次展覽結合自動化、模具、物流與機電等四個產業共同參與,參展廠商達900餘家,展出攤位更超過2,500個,預計將吸引超過6萬人前來參觀,可謂國內規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工業科技展覽會之一;該展覽不僅為相關業者提供國際技術研發與交流的平臺,也讓本土廠商擁有觀摩學習國際先進技術的機會,極具意義。
針對國內自動化產業的發展現況,總統指出,自動化工業在臺灣製造業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協助解決製造業所面臨缺工、產品少量多樣及彈性接單生產等問題,同時逐步朝向精密化、複雜化與大型化等趨勢發展。近年來,我國自動化、模具、物流與機電等產業已逐步整合成為「智慧自動化產業」供應鏈,整體產業的產值在去年達到新臺幣1.08兆元,而出口值約4,575億元,占整體製造業產值約42%,足證「智慧自動化產業」深具發展潛力。
總統進一步說明,我國推動「智慧自動化產業」的做法,在國際上早有先例,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推出全新的工業政策,以期促使該國製造業轉型;而德國所提出《工業4.0計畫》,同樣透過調整產業結構,以增加國際競爭力。此外,關於部分人士擔憂自動化及機器人發展將造成大量失業,總統表示,自動化工業是將人類從「操作者」升級為「決策者」與「管理者」的角色,以提高生產流程的精密度與效率,因此不必過度憂慮。
談及政府推動自動化產業發展之成效,總統說,政府於兩年前推動「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之「三業四化」政策。其中,在「製造業服務化」方面,特別將「工具機智慧製造產業」列為重點產業之一,期促使相關產業結構優化。根據統計,透過推動「三業四化」政策,國內工具機的產值將可由民國102年的新臺幣1,450億元,大幅提升至民國109年的2,550億元,成長70%;同時讓工具機業者的服務營收,由目前占總營業額5%的規模成長到20%。此外,行政院也從民國100年開始推動《智慧型自動化產業發展推動方案》 ,若下半年國際經濟情勢維持平穩,今年該產業的整體產值可望繼續維持新臺幣1兆元以上的規模,令人欣慰。
總統強調,國內自動化、模具、物流及機電業者相互結合,已形成新形態的產業供應鏈,未來可進一步連結雲端及物聯網等技術,推動「產業設備『智』動化」及「工廠智慧化」等方案,為國內產業創造成長新動能。
最後,總統表示,為振興國內經濟,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尋求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並期盼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此兩項區域經濟整合,為企業減少貿易障礙;然而,國內產業也必須同時進行結構調整,因此政府推動「三業四化」政策,將國內產業從「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以提升各類產品的附加價值;未來也將持續透過「貿易自由化」與「工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兩大政策方向,讓臺灣經濟持續向上成長。
隨後,總統由「臺灣區模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敘銘陪同前往展區參觀,實際瞭解相關產業發展的具體成果。包括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吳秋美、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臺灣區流體傳動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世忠、「臺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理事長游文相、「臺北市機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之任及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等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