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接見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東亞安全學者專家訪華團
中華民國103年08月14日

  馬英九總統今(14)日上午接見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東亞安全學者專家訪華團,向訪賓詳盡闡述近年來臺美及兩岸關係之具體進展與未來的政策藍圖。
  針對臺美關係,總統表示,今年適逢《臺灣關係法》立法35週年,雙方關係已達致過去30餘年來最平穩友好的時刻,不僅在安全合作、人員互訪及觀光交流等方面互動密切,並於去年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協商,希望未來能進一步簽署雙邊投資協議。
  至於兩岸關係,總統指出,為長保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繁榮,他上任後努力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雙方迄今已簽署21項協議並達成兩項共識。每年來臺的大陸旅客及學生人數亦大幅增加,分別從他上任前的29萬人次及823人增至去年的285萬人次及2萬5千人。此外,我方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郁琦與中國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今年2月與6月分別互訪,並以正式官銜相稱,係兩岸隔海分治65年來的第一次,意義重大。
  總統表示,兩岸關係的改善使臺灣有機會與日本、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相關協議,同時也為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增加有利條件。然而,今年3月發生的學運使立法院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過程受阻,並進而引發各方對臺灣經濟主體性的熱烈討論。
  對此,總統引述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及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William T. Wilson)所撰之Market Solutions Should Be Central to U.S.’s Taiwan Policy研究報告,進一步闡述我國推動兩岸經貿政策之方向。其中,《華爾街日報》社論指出,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無法切割的經濟體,倘臺灣創設人為障礙,恐將先受到傷害,故建議我立法院儘速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未來將簽署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讓臺灣經貿自由化,以免在周邊競爭對手均快速自由化之際被邊緣化。威爾遜博士的研究則認為,臺灣若對中國大陸過於依賴,將不利我方經濟、乃至於政治的自主,因此建議美國協助臺灣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總統指出,我與大陸地理位置相當接近,早在11年前,大陸便已成為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為分散兩岸貿易風險,他上任後積極開拓東南亞等其他市場。根據統計,民進黨執政8年間,我對大陸貿易成長2.8倍,投資成長3.8倍,使雙邊貿易量(含香港)占總貿易量的比例由24%上升至40%。而他就任6年來,該比例已降至39%;儘管數字差距不大,但仍凸顯政府不願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努力與成果。
  總統說,政府無法要求廠商不去大陸投資或切斷兩岸貿易,民進黨執政8年皆未做到;不過,他上任後,擴展與其他區域的經貿往來,使兩岸經貿情況得以獲得控制,顯見政府所採取的務實做法確有成效。
  總統表示,中國大陸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目前全球共有23個國家或地區以大陸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中有19個位居亞洲。我與中國大陸此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隔海相鄰,就好比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因地理位置相近而經貿往來緊密,因此若要臺灣放棄或大量減少對大陸的貿易,「現在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分散市場,因為當周邊主要貿易競爭對手皆不斷開發大陸市場時,我方若不與大陸簽署相關貿易協定,導致市場萎縮,恐對臺灣不利。
  談及我方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之目標,總統認為,儘管大陸不能做最後決定,但在我方申請過程中,大陸若能提供協助或至少不要阻擋,我方參與的機會才會增加。
  總統說,中華民國要在全世界尋找生存發展的空間,實屬不易,但經過政府努力將敵對的兩岸關係及國際關係,從一個「惡性循環」扭轉為「良性循環」後,我與美國、日本及歐盟的關係皆達到過去數十年來的最佳時刻,未來,政府亦將持續秉持同一原則,為臺灣打造「和平兩岸、友善國際」的環境。
  訪賓一行由美國維吉尼亞州前州長艾倫(George Allen)率領、美國在臺協會副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及外交部次長高振群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與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張大同也在座。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