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3年08月04日
總統接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第9屆全體理監事一行
馬英九總統今(4)日上午接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第9屆全體理監事一行,除肯定該會會員為臺灣經濟發展所付出之貢獻,並說明政府振興國內經濟之具體作為與成果。
總統致詞時表示,「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自民國97年起,每年均提供《政策建言白皮書》予政府參考,今年所提出之建議包含「產業發展」、「外勞政策」、「能源政策」、「國際經貿」及「兩岸政策」等面向;對於該會會員積極為臺灣創造顯著的經濟成就,並扮演產業界與政府間的橋梁,總統也表達肯定之意。
總統指出,近半年來,國際間公布許多經濟數據均顯示今年全球經濟將呈現相對較佳的局面,例如「世界銀行」(WB)今年6月已將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由去年的2.2%上修至2.8%,其中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為7.1%,表現亮眼。
總統也舉各項經濟數據說明政府振興國內經濟之具體成果,包括:國家發展委員會日前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已連續5個月呈現綠燈;行政院主計總處於7月底公布今年第2季的經濟成長率為3.84%,優於韓國與新加坡,且其他國際機構也預估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將超過3%;今年6月外銷訂單金額高達388.2億美元,且年增率達10.6%,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紀錄,同時亦為17個月來的最大增幅;以及6月份國內失業率已降至3.92%,為近14年來同月份最低。
總統告訴訪賓,根據「世界銀行」今年4月所公布的數據,我國於2011年的人均GDP約為20,030美元,名列全球199個經濟體中的第50,但若以「購買力平價」(PPP)進行計算,則為39,059美元,排名提升至全球第27,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4月所公布的資料,我國去年以PPP計算的人均GDP更位居全球第16名,超過韓國、日本、英國及法國等國家;此外,「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研究發展中心」日前公布7月「消費者信心總指數」為88.17,已連續2個月創下歷史新高,凡此均足證我國今年經濟表現已較去年為佳,且逐漸好轉中。
總統提到,我國經濟雖已朝正向發展,但國家仍面臨許多嚴峻挑戰。總統說,亞太地區目前均聚焦在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而此二大協定與我經貿關係密切,其中我與TPP及RCEP成員國的貿易總額占我對外貿易出口比重分別約為35%(貿易額約2,000億美元)及57%(貿易額約3,250億美元),因此,我國不可能不參與,否則將衝擊我出口競爭力。
總統強調,除了排除對外貿易障礙,我國經濟發展亦須加強產業體質。對此,經濟部於7月已研擬《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將以「維新傳統產業」、「鞏固主力產業」及「育成新興產業」為主軸,透過租稅、資金、科技、人才、土地與環境建置等政策,協助國內產業升級,並盼國內產業能由「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以獲得全球供應鍊中無法取代之地位。
總統進一步表示,事實上,經濟部參考德國「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概念,推動國內產業轉型計畫,已找到74家具有「隱形冠軍」之中小企業,並獲致若干成果。
總統也提到,由於今年3月的學運事件,國人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相關議題有不同意見,因此行政院也召開為期3個多月的「經貿國是會議」,並整合相關意見,形成原則性共識,例如:與會者大多認同臺灣必須邁向自由化與經濟化的道路,但對於全球化後所產生貧富差距擴大,以及產業發展成果能否與全民共享等,也表達關切之意。
至全球化與兩岸關係部分,總統指出,中國大陸自2003年起,已成為我第一大貿易夥伴,且今年亦取代日本,成為我第一大進口經濟體,對岸的實力與崛起均不容忽視,我方不可能不與渠進行投資貿易或其它經濟活動,因此不須將其「天使化」或「妖魔化」;針對國人憂慮政府恐過度依賴與對岸經貿往來,使我方未來在經濟決策上失去主體性或影響政治決策,總統也強調,政府將持續秉持「機會極大化、風險極小化」立場,以及「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之原則與中國大陸往來,充分掌握對經濟與政策的決策權。
最後,總統再度強調,我國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加入區域經濟組織,雖可能造成部分產業受影響,但政府將會事先做好所有調整、支援、輔導及救濟等配套措施,並多加宣導,以減少衝擊發生。由於目前正值臺灣產業「轉大人」之際,總統也期盼政府與民間合作,共同推動國家各項經濟發展。
訪賓一行30餘人,由「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率領、經濟部主任秘書陳怡鈴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財政部長張盛和、金管會主任委員曾銘宗、勞動部代理部長郝鳳鳴、內政部次長陳純敬、衛生福利部次長許銘能、科技部次長陳德新、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萬翔及行政院陸委會副主任委員林祖嘉等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