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3年05月31日
總統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
  馬英九總統昨(30)日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針對兩國文物互展計畫、臺日關係、兩岸服貿協議、學運及臺灣經貿發展等議題回應媒體提問。
  專訪內容如下:
  問:故宮文物將於下月赴日展出,其中包含翠玉白菜及肉形石等重要文物,請問馬總統對此次展出有何期待?對日方有何呼籲?
  總統:故宮所典藏的國寶級文物非常多,但出國展覽次數卻不多,從1990年起,政府就開始推動故宮文物赴美國及歐洲展出,其中,美國包括華盛頓、紐約、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四個城市;歐洲則包括巴黎、柏林及維也納等城市,但亞洲從未出展過,因此第一次赴日本展出,對中華民國及日本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故宮馮院長告訴我,翠玉白菜及肉形石是日本旅客來故宮參訪最喜歡的兩樣文物,她接到無數日本朋友的請求,希望這兩樣國寶級文物能赴日本展覽。
  這次展出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到東京展出的是翠玉白菜,到九州展出的則是肉形石,時間都是兩個禮拜,不可能再延長,因為這兩樣文物在國內非常搶手,來臺灣參觀故宮的旅客也希望能看到這兩樣文物。
因此,東京國立博物館也答應借展150項最珍貴的國寶級文物與藝術品,其中,有68項是精品中的精品,雙方在互惠與互利的情況下,就達成(文物出借的)協議。
  非常欣慰的是,在過去幾年中,政府非常積極地期待日本國會制訂《海外美術品等公開促進法》,排除可能的司法扣押,以確保展覽品安全性;同時,故宮全名「國立故宮博物院」不做任何更動,這也是故宮文物出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這兩樣條件能夠符合,我們很樂於與日本進行文化交流。
  問:《臺日漁業協議》簽署迄今已逾一年,請問馬總統對目前的臺日關係有何評價?下一個目標是否欲與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在哪些領域與日本簽署協議?另,臺灣有意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請問預估洽簽的時程及目前進度為何?在洽簽過程中,是否需要日本政府協助之處?
  總統:中華民國與日本在1972年9月斷交後,42年來,有關釣魚臺列嶼主權爭議仍持續不斷。2年前,因日方對該列嶼採取國有化措施,爭議熱度提升,當時我即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希望大家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降低緊張,並設法擱置主權爭議,進行資源開發。
  政府去年能夠與日方簽訂《臺日漁業協議》,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並獲得國際社會普遍地肯定。
  這個協議並未解決臺日雙方有關釣魚臺列嶼主權的爭議,而是擱置。換言之,雙方的主張都保持現狀,但另方面,也未讓主權爭議影響雙方在漁權方面簽訂此一協議,因此,可說是「主權未讓步,漁權大進步」。
  在臺日簽訂該協議的前一年,雙方在這個有臺灣兩倍大的海域共發生17件爭議事件,簽訂後,則從17件降為1件。雙方漁民都可到此區域捕魚,而且最近在一個常設性的漁業委員會決定下,將捕魚時間及區域分開,使雙方皆可以合法運作的方式,同時達到共享資源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目的。
  在國際海洋法上,雙方可共同使用的區域稱為「共同養護與管理區」,其性質可以是臨時性,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安排,要看雙方態度。因此這樣的安排,可以解決問題,又不影響雙方各自主張,關於領土爭議問題,則可等待條件更為成熟,再謀求解決。
  日本是中華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華民國則為日本第四大貿易夥伴,雙方貿易量相當大。日本在臺灣是外資的第四名,雙方經貿關係一向非常密切。臺日觀光發展在去年也達到歷史新高,臺灣到日本的觀光客有234萬人次,日本到臺灣的觀光客有142萬人次,這都是歷史上的紀錄;今年我們預期臺日觀光客總人數,合計將可達400萬人次。因為雙方關係如此密切,可以說目前中華民國與日本的關係,是從1972年斷交以來,最穩定且最好的狀態。
  然而,儘管雙方有這麼大的貿易量,但迄今仍未簽訂相關貿易協定。臺灣在2011年9月與日本簽訂投資協議,日本在臺灣投資已有60年,過去從未制訂任何協議,此次簽訂後,使日本來臺投資立刻增加,我們已是雙方第二及第四大貿易夥伴,當然應該可以考慮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夥伴協定。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與日本看法完全一樣,都希望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因此我希望雙方在這些領域還有可密切合作之處。
  在臺日未來簽訂經濟合作、經濟夥伴協定或加入TPP前,雙方仍可繼續目前進行中的各種協議,例如我們幾年前與日本簽訂的《臺日電子商務合作協議》與「專利審查高速公路制度」,這些都有助成為雙方未來進行進一步合作的基礎。
  問:今年3月18日學生占據立法院,日本媒體有大幅度的報導,雖然學生占據立法院為非法行為,可是不諱言地,他們也受到部分輿論的支持,不曉得總統你認為理由何在?另外,有看法指出在審查服貿協議的時候,執政黨是否有操之過急?服貿在立法院本會期無法通過,將對未來兩岸的經濟交流造成哪一些影響?以及臺灣未來對中國大陸的政策要用什麼方式開展?
  總統:今年3月18日所發生的學運,我非常同意閣下的看法,就是占據立法院議場24天的行為是非法的,這我無法認同。但是對於在場外靜坐表達意見,並且聽取許多專家教授講授服貿協議內容的學生,這些學生關心國事且展現熱情參與,我是肯定的。所以一定要採取正確態度來看待這次學運。
  第二,至於國民黨在立法院審查服貿協議是否操之過急,這是很大的誤會,因為服貿協議在去年6月21日簽訂之前,已經召開110次會議,邀請264位來自46種服務業的公會或協會代表進行諮商。在6月21日簽署之後,行政院會一通過就送到立法院,同時,立法院舉行了20次公聽會,這是立法院有史以來就一項議案舉行過最多公聽會的情況。同時,在立法院之外,經濟部又舉行144次的公聽會,邀請7千9百多人參加,整個來說,時間從去年6月21日到今年3月發生學運共有9個月時間,不能說是操之過急。在立法院,當輪到國民黨主持會議審查服貿協議時,民進黨就霸占主席臺讓國民黨主席無法上臺,主席只好說我們把這個案子通過送到院會處理,這是立法院實際情況。
  您剛剛提到學生占領國會,我不知道日本國會可不可以容許這種行為,但美國國會與歐洲國家的國會都不可能,就在今年4月底,芬蘭有反對社會福利縮水的民眾到國會去抗議,警察立刻噴灑辣椒水與催淚瓦斯,但我們都沒有這樣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政府是採取柔性的方式來處理。學生這種占領國會的行為,到了第五天還去進攻行政院,而且目的是要讓行政院第二天不能上班,我想全世界沒有一個民主國家可以容許這種行為。我們要瞭解學生到街頭抗爭的出發點與動機,所以我在520就職(六周年)時,也到中國醫藥大學與學生進行座談,提出我們對於這一些訴求的回應。我們能夠做的一定全力來做,不能做的,例如學生要求退回服貿,這我們做不到。學生要求要先立法再審查,我們說可以立法也可以同時審查,不需要有先後之分,我們這些立場都站得很穩。換句話說,一個政府一定要依法行政,我們歡迎學生關心國事、歡迎學生展現熱情,但不能夠逾越法律的限度;一個民主國家沒有法治終將不保,這是我的看法。
  您剛才提到服貿協議在這會期能不能夠通過,我們現在還在努力當中,但最大的問題還是民進黨霸占主席臺,因為他們本來是希望先制訂《兩岸監督條例》,可是這個條例到現在為止一個多月了都無法送到委員會進行審查。在我上一任的4年任期內,民進黨霸占主席臺43次,而這一任2年多就已經霸占主席臺43次,我覺得一個民主社會如果在民主殿堂一直使用暴力、一直違反程序規定,這個時候民主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因為民主與暴力是不相容的。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參加保衛釣魚臺、參加反對日本與中國大陸建交;到美國之後,反對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反對鄧小平訪美,我都在街頭抗爭,但我從來都沒有使用暴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因為到街頭進行抗爭主要目的是表達意見,不是使用暴力,若這個分不清楚,我們的民主是沒有前途的,這點不論是在街頭或是議場都一樣,不可以使用暴力。
  問:今年11月將在北京舉行APEC會議,請問馬總統是否有意親訪北京?是否有可能實現馬習會?您個人認為馬習會的條件為何?在您的任期內是否有可能實現?以及習近平上任後,中國大陸對臺政策是否有所改變?
  總統:今年11月將在大陸舉行APEC年會,如同我上任6年來一樣,我們一定會受到邀請,也會派員出席。至於我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是否會面,要視時機、場合及身分而定,畢竟雙方隔海分治已經65年,早年還處於軍事對峙的階段。這6年來我們努力改善關係,雙方不論是在經貿、文化及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也使得兩岸關係成為65年來最和平及穩定的狀態。但是,兩岸領導人要會面是一件大事,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國家有需要、人民能支持」,並且也要「接受國會監督」,我們會非常審慎。
  過去我們曾經提過,APEC會議是個不錯的時機與場合,主要原因在於APEC開會邀請的主體並非國家,而是經濟體,邀請的人不叫總統、總理,而叫領袖。APEC的官方性質刻意被降低,原因在於這個地區的20多名成員彼此間關係複雜,因此當年柯林頓總統設計APEC時,就已經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所以我們覺得運用這個現成的平臺,相對來說,對臺灣及大陸是比較可行的做法。不過到目前為止,大陸對這點還是非常保留,因此我們並沒有另外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習近平先生上任後,對兩岸關係非常積極,去年他在APCE會議上與我方領袖代表蕭萬長先生見面時,表達希望兩岸解決相關問題,尤其是政治問題的想法,不要讓它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提出兩岸關係的基礎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雙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兩岸才能順利簽署21項協議,過去與胡錦濤先生在這方面的聯繫也相當順利。對於政治問題,我們還是依據一貫的態度與立場,兩岸交流應該要「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因此,議題性質也許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帶一點政治性,但主要還是要看它的迫切性,如果急的就先做;不具迫切性的問題,就從容易的先做;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經濟問題又比政治問題優先,因為經濟問題與兩岸人民的福祉較為密切。
  在這三個原則的指導之下,過去6年兩岸關係運作可以說是過去65年來最順利與和平的狀態,我們當然希望還是朝這樣的方向往前邁進。目前我們手上的工作,一方面是服貿協議,正在協商中的還有貨品貿易協議,以及有關免除雙重課稅的協議。我們也在談在對方的領域各設辦事處的協議,儘管協議本身是中性的,但它毫無疑問地具有政治意涵,這些我們都沒有迴避,如同先前所提,只要是為了兩岸人民的利益,我們會做最好的斟酌。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