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3年05月27日
副總統出席「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
吳敦義副總統上午出席「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期盼與會者集思廣益,提供寶貴建言做為政府施政之參考。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主辦單位臺灣經濟研究院係我國最早由民間設立之產經研究智庫,近年來,在院長洪德生的領導下,秉持著前膽性、專業化與國際級的宗旨,除積極從事經貿及產業議題研究外,亦推展國際外交事務,係政府所倚重的財經諮詢智庫。
副總統指出,此次研討會主題為「亞洲勢力的整合與再興」,將針對亞太地區經貿及國內產業等議題進行研討,與馬總統於民國97年就任後所提出的「壯大臺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的國家經濟戰略完全相符,亦反映出亞太地區對世界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副總統談及,今年在歐美景氣持續復甦之下,各國預測機構皆調高世界經濟成長的預測,但包含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等亞洲新興經濟體成長趨緩、日本「安倍三箭」後續成效、越南排華運動以及泰國政變等亞太局勢因素,仍將左右今年全球經濟。
副總統提到,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處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止,全球已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計377個,其中又以亞洲各國簽署生效的占半數以上,顯示出亞洲經貿有加速整合之態勢。
談到臺灣經濟表現,副總統說,臺灣係海島型國家,從幾百年前明鄭時期即瞭解貿易對臺灣的重要性,臺灣一旦沒有貿易發展,經濟將會大幅萎縮,甚至成為被邊緣化的經濟體。
副總統表示,4年前,東協加六的經濟整合正積極洽談中,當時政府評估一旦該協議完成後,占臺灣出口約略40%的中國大陸(包含香港)的市場將受到影響,因此政府大力推動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使我方有539項貨物得以享有零關稅,避免我國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
副總統表示,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我國紡織與工具機的出口開始下滑,再加上《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將於今年談判完成,屆時我國將失去在中國大陸市場所占有之優勢,對我國經濟發展必定造成嚴重衝擊。
副總統說明,政府為因應此一發展,將加速調整國內產業結構,減少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經營模式,並提升產業研發能力,同時調整不合理的勞工薪資所得,以擴大就業機會。
副總統強調,政府將於7月下旬召開「經貿國是會議」,藉由該會議平臺,探討臺灣未來在全球化下的經貿布局及產業應有的準備,以突破臺灣當前經濟瓶頸,邁向光明的經濟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