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3年03月26日
總統接受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訪

  馬英九總統日前接受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訪,針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馬習會」、臺美關係及募兵制等議題回應媒體提問。
  專訪內容如下:
  問:《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臺灣內部諸多爭論,如最近臺灣學生占領立法院,您認為該協議引發爭議之原因為何?
  總統:在臺灣,任何涉及兩岸關係的事務多少都會引發一些爭議,因為臺灣內部對於臺灣與大陸要發展何種關係,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很大共識。
  服貿協議只是4年前我方與對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一部分,當時即已說明架構協議僅是一個大架構,架構之下還有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及經濟合作等部分。
  此次主要是外界對服貿協議有些誤會,認為審查過程完全沒公開。事實上,一年多來,政府已與46種產業舉辦110次協商,不過因大部分協商屬小規模,外界並不一定知道,同時(相關部會)也向立法院報告過三次,但反對人士總認為該協議將帶給臺灣很大危機,例如:會搶掉我們的工作機會,但服貿協議根本沒有開放大陸勞工,協議第三條即有明文限制。此外,部分人士認為該協議將影響臺灣國家安全,實際上,該協議第十一條也規定「例外措施」,若有涉及國家安全,可進行限制。也有部分人士認為該協議不對等,我方開放項目較多,這也不是事實,因為大陸開放80項,其中雖有很多未列入服貿協議中,主要是因大陸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即已開放。
  經過這幾個月的說明後,事實已非常明顯,此次發生問題是因為在立法院審議過程中所引發的爭議,兩黨不斷爭議的結果,最後就產生現在的情況,所以要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原先的共識,我相信這問題是有解決的機會。
  問:為消除民眾憂慮,臺灣政府將做何種努力?
  總統:去年10月,朝野政黨即有協議,將進行逐條討論與表決,政府也贊成這個立場,只是這個案子的公聽會前後進行四個多月,時間耽誤很久,各方都擔心將引起國際間質疑,希望能加速。
  從3月10日起,大家討論時也蠻多爭議,民進黨主持會議時,不讓國民黨發言;國民黨主持時,民進黨又占據發言台,因此,最後國民黨立委認為應依照法律規定,視為已審議完成。我認為,審查上的爭議應透過國會內部協議機制解決,這樣就會使得它按照原先構想進行。
  問:國民黨內部是否針對服貿協議有分歧意見?
  總統:這方面國民黨內部意見是一致的,然而與在野黨有很大分歧。
  問:部分人士認為王金平院長並不積極推動服貿協議的通過,您同意嗎?
  總統:國民黨黨團對該協議是完全支持的,從3月18日召開會議時的情況可以瞭解。因為王院長是國會議長,在議題上須保持超然,但他當然希望服貿協議可以通過,過去也曾公開支持該協議,但程序上仍須經過朝野政黨協商。因此,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仍是回歸國會內部協商,尤其過去這類爭議亦曾發生過,最後也順利解決。
  4年前,我與對岸簽署ECFA時,國會內也有打架場面,部分人士甚至受傷或送急救,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夠冷靜下來,找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認為應該是可以解決的。
  問:服貿協議若不儘速通過,將如何影響臺灣與其他國家或大陸的貿易關係?
  總統:服貿協議若不通過或重啟協商,一定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傷害臺灣的利益。因為臺灣經濟成長百分之七十仰賴對外貿易,雖然臺灣在對外貿易方面一向表現不錯,但近10多年來,各國都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很多國家願意與臺灣做生意,然而我國一旦要與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國家就猶豫了,因為我國外交處境非常困難。
  4年前,我方好不容易與對岸簽署ECFA,使我國有機會與日本簽署投資協議,以及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經濟合作協議,我國國際空間開始擴大,而我國也希望與美國及歐盟等簽署相關協議,並希望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然而,服貿協議若未通過,我與大陸下一步將簽署的貨品貿易協議將受影響,且會嚴重傷害臺灣的國際信用,因為我國希望加入國際區域經濟整合,但在國內程序問題上又有所耽擱,我國誠意與決心將遭受質疑,尤其我與對岸已簽署服貿協議,若又退回,以後我國將沒有信用,恐被認為是一個不被信賴的貿易夥伴,這對我國的國際參與將非常不利。
  問:您是否計畫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
  總統:我一向保持開放態度,而為了避免頭銜及場合等顧慮,去年即建議以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方式安排會面,因該會議基本上是一個量身裁製的設計,參加者不稱做「國家」,而是「經濟體」,且出席者不稱做「總統」或「內閣總理」,而是「領袖」。他們早就設計好了,20多年前就是希望避免不必要的政治考慮,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臺灣民眾也非常支持,不過陸方不希望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會面,因此,截至目前為止,該問題仍未有答案,我們也希望未來若有機會,再創造適當條件,也許還可以再考慮,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別的方案。
  問:立法院目前狀況是否持續?我們在來到臺灣之前並未預料到事情會演變成現在的局面,請問總統您該如何解決?是否表達關切與是否會使用武力將學生驅逐出議場?
  總統:3天前立法院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當然很遺憾,一方面覺得學生對國家事務表達意見是一個好的現象,我肯定他們的熱情,但民主法治還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原則,因為臺灣用很長的時間建立民主法治,我希望大家能珍惜,在民主社會用和平與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遵守相關法令的規定。
  實際上,就這次引發爭議的服貿協議而言,朝野對此案的審議本來已有共識,但在長達20次的公聽會結束後,審議過程就非常不順利,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所以出現程序不完備的情形,並引發這次的爭議。
  我想許多到現場表達意見的群眾,他們都希望並要求程序要完備,因此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去年10月朝野達成協議就可看出,在野黨並非不要該協議,只是要修改其中內容;而執政黨認為修改內容有違國際慣例,使得服貿協議無法完成,這對臺灣長久的經濟利益有非常大的傷害,我們當然是不贊成的。因此雙方須在審查的程序上再進行協商來解決,這也是我們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
  此議題為國會的議案,所以應由國會負責處理,我身為總統,也不能指揮國會,因此今天已準備召集副總統、行政院長及立法院長共同會商此議題,希望找出解決方案。根據《憲法》第44條,我享有院際協調權,要在國會需要時,才能扮演此角色,因為基本上在任何民主國家,國會都是自主的,不該有外力的干預。
  問:是否使用外力將學生帶離議場?
  總統:我尊重立法院的做法,因為國會是自主的,過去立法院王金平院長在議場內不施用警察權,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示威者保持冷靜,我們的警察也會去維持秩序。您剛說的「用強力方式驅逐」,到目前為止,警察認為似乎還無此必要。
  問:未來「馬習會」會談主題內容是什麼?會有特別想談的議題嗎?
  總統:我們現在還不確定會不會舉行「馬習會」,因為要開這個會,須在國家有需要、人民願意支持,同時在對等及尊嚴的情況下召開,才能符合大家的利益。
  從6年前我上任以來,兩岸關係已有很大進展。當時我基本的願景,就是希望建立兩岸間長久永續的和平與繁榮。這6年來,兩岸簽訂21項協議,對建立所謂的「永續和平與繁榮」,當然有很大幫助,我們的互動也更為廣泛而密切,兩岸人民有更多機會,透過經濟、文化或其它方面的互動深入瞭解,我希望更進一步深化及擴大這樣的關係。
  因此從實際的發展來看,當兩個統治當局已有這麼密切的來往,雙方領導人碰面應該不是件意外的事;但兩岸關係非常複雜,雙方都有許多不同看法,因此進行時必須特別審慎。我再強調一次,我們基本上不排除這樣的可能,但目前可能還要再創造更多的條件,才能實現。
  問:是否如「辜汪會談」一樣,選在第三地舉行「馬習會」?
  總統:我想真正的關鍵並非這些周邊問題,而是雙邊見面的原因、會談時的內容及攸關雙方人民福祉的議題,比較重要。
  問:您剛才特別提到一個前提是「馬習會」需要人民的支持,你覺得現在人民支持「馬習會」嗎?
  總統:若民意調查可以當做參考的話,從去年下半年到最近,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都相當正面。
  問:講到目前立法院的抗爭,是有關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請問這樣的作法是否錯誤?有些人對臺灣與中國大陸發展更緊密的關係產生懷疑,請問您怎麼看?
  總統:這次爭議的確有部分是對中國大陸根本上的懷疑與畏懼的態度,但也有許多人的著眼點不是不願意進行兩岸關係的發展,而是對程序上是否完備產生懷疑,所以我們應該把真正的問題找出來,然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因為這樣就不願和中國大陸打交道。
  4年前6月底我們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的時候,民進黨也發動全臺灣的遊行來表示反對,後來在立法院也打了一架,也造成很多人受傷,但ECFA實施後,證明它對臺灣經濟是有幫助的;四年前是金融海嘯影響很大的時候,但觀察當時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情形,我們發現凡是ECFA所包含的項目皆有成長,而且比未涵蓋的項目成長來得快,即使當別的項目在衰退時仍持續成長,可見關稅的有無在貿易的促進上扮演關鍵角色;另外有一很明顯的現象,30多年來我們與中國大陸在農產品貿易上持續逆差,而且最高曾達到3億美元,但從去年開始,出現順差一千多萬美元,什麼原因?因為我們有簽訂ECFA的關係。
  4年前民進黨如此強烈地反對ECFA,可是在2年前總統大選時,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主席指出,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會概括承受ECFA,且不再表示反對。所以我們不知道他們對於服貿協議是否採取同樣的看法、態度與策略。若此次服貿協議沒有通過,那我們正與中國大陸協議的貨品貿易協議也不會通過。
  中國大陸目前係我們第一大貿易夥伴,如果這麼重要的經貿協議都無法通過,我們很難想像兩岸關係會受到如何的影響?與國際關係會受到如何的影響?但我們知道若此次服貿協議沒有通過,會對臺灣造成極大傷害,因此在此議題上,我們會努力地將狀況向民眾說明清楚,使民眾清楚瞭解,就如同上次簽署ECFA時一樣。
  過去10年來,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的努力上,我們與主要貿易夥伴如韓國、新加坡、日本及香港等,仍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可以說是最後一名,若內部仍然持續內耗,將會損害我們的國際競爭力,臺灣經濟將會受到難以想像的影響,這是我們最擔心的,因此我們一定會努力將服貿協議的重要性向民眾說清楚。
  問:有美國的學界認為美國在履行《臺灣關係法》的承諾已經不如以往,且美國對臺灣支持降低,請問總統您是否感到擔憂?
  總統:我們與美國在1979年斷絕正式外交關係後,雙方關係很大一部分依靠《臺灣關係法》來維持;而《臺灣關係法》將於下個月的10日屆滿35週年,我們認為因為有《臺灣關係法》及與美國長達100年的傳統友誼,使我們現在與美國關係,處於斷交後最好的狀態,甚至超過斷交前的情況。
  問:在安全領域方面,您如何看待兩岸軍事平衡朝中國大陸傾斜的問題?
  總統:兩岸軍事平衡朝中國大陸傾斜是從2005年開始,這是在我上任3年之前。在我上任3年後,因為與美方改善高層互信,雙方在安全方面的合作也較過去大為增強,所以一開始我們就沒有任何意圖與大陸從事軍備競賽。我國的國防安全策略有三道防線,第一條防線是兩岸和解,第二條防線是國際貢獻,第三條防線才是國防武力,整個策略的核心在於讓海峽兩岸都不會輕易地考量變更現狀。
  6年多來,各位可以看到,來臺灣訪問的大陸人士在去年達到285萬人,成長將近10倍,學生則從823人增加到24,787人,增加將近30倍;兩岸在我上任時沒有任何直航班機,目前每天來往共有118架次;包括香港在內,兩岸雙邊貿易額超過1,600億美金,雙方往來人員一年超過800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如果要用非和平方式改變現狀,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我想這是為什麼我們把兩岸和解當做國家安全第一道防線的理由。
  另一方面,過去6年來我們積極地在國際間扮演「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及「文化交流的推動者」等角色,此外,我們也希望扮演「新科技與商機的創造者」及「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無論是在大陸、中南美洲的海地、日本或菲律賓發生天災時,都可以看見臺灣的救難人員與援助;我們也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成功解決困擾雙方40餘年的漁業爭議;同年,因為菲律賓海巡人員槍殺我漁民事件,我國政府與菲律賓展開密集的談判,最後終於獲得菲國官方道歉、賠償、懲兇,以及與我國簽訂執法協議,使雙方爭議能告一段落。這種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模式,會讓國際社會感覺到臺灣是國際社會的資產,而非負債。因為我們一方面扮演「和平締造者」的角色,二方面也提供人道援助給許多需要幫助的國家。
  不論是在臺灣海峽、東海及南海,目前的情勢都是越來越和平與穩定,我們希望中華民國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萬一臺海發生任何爭議時,中華民國也可以得到國際的聲援。
  第三道防線是國防武力,我們希望透過對外採購武器,對內加強戰備,使我國的國防武力構成足夠的嚇阻力量。我們不會求戰,但我們絕不畏戰,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國防建設都是採取「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策略。
  問:有關防衛策略,貴國從徵兵制轉移到募兵制的過程中,有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嗎?
  總統:談到募兵制,首先我們要澄清它不是「全募兵制」,它就是一個voluntary forces,而不是all voluntary forces,主要的差別在於我們的兵役制度還是存在,每一個役男到了役齡必須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他們服役完後就納入後備體系,遇到戰爭時還是可以徵召作戰。
  每一個役男,到了役齡還是要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在服役結束後,納入後備體系,遇到戰爭時再徵召作戰。這也是因為憲法規定人民有服兵役義務,倘若沒有四個月役期,就可能構成違憲。就像所有採取募兵制國家,尤其在經歷徵兵制改募兵制時,都有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出現,因為制度上的改變會使許多地方配套不足。我們剛開始也有,現在這些困難都一步步解決。
  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有三:第一為提高國軍戰力、第二為合理運用人力、第三為降低社會成本。在提升國軍戰力方面,我舉個簡單例子,一個二等兵,照過去的制度只要服役一年,但等到他成為一個熟練的戰士時就要退伍了;現在改成募兵後,他要服役四年,成為一個成熟戰士的時間比較久,這當然會提升國軍戰力。在另一方面,想吸引年輕人服兵役、參加志願役,當然需要從以下三面向改善:第一為待遇,一個義務役二兵,每個月的基本薪資為新臺幣六千元,但是在募兵制中,一個二兵可以得到三萬三千元,大概增加了五倍多;第二是榮譽,我們在許多方面都要增加軍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第三是出路,在四年的服役期間中,會提供各式各樣的職業訓練計畫,讓他們在四年中至少可以得到一張以上證照,在離開軍中時,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都不會發生困難。
  四年之後我們當然希望他留下來,從最近的發展來看,大概有將近六成士兵願意留下。像這些就是逐步將兵役制度予以改變,這是一個不小的革命,但是從我們目前採取的策略來看,也正逐步克服困難。
  第二就是合理運用人力。在同年齡的役男中,這時就不必每個人都要服役,只要其中一小部分服役就好,其他人可以從事他所選擇的行業,人力運用也比較合理。
  第三就是降低社會成本。當同一個年齡的役男全部服兵役時,有很多行業將缺少應有人力,也使我們的發展受到限制,也會付出相當的社會成本。經過這樣的改變,我們相信社會成本將會大幅降低。
  兩個月前,行政院又提高了志願役士兵的待遇,也發揮了顯著效果。整體兵力從六十年前最多時,曾達到六十萬人,現在已降到二十萬人左右,數量也許還會再減少一點。我們認為這樣的兵力,在現代化戰爭中,應該已經足以保衛臺灣。
  問題:您認為習近平是和平締造者嗎?
  總統:我想從他們過去的談話來看應該是。他們也常說他們希望追求區域的和平。
  問題:您對於目前亞洲各國,例如日本、中國大陸等國家間的爭議或互動有什麼看法?
  總統:當然我們會憂心日本與中國大陸間的爭議,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兩年前的八月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希望雙方能夠發揮自制力量,減少緊張升高,並且用和平對話方式解決彼此爭議。
  事實上,中華民國也是東海釣魚臺列嶼爭議的一方,我們站出來呼籲和平,且率先地實現我們的主張。因此,我方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儘管並沒有解決領土主權的糾紛,但是至少解決漁業糾紛,把這問題的「size」變小了。
  換言之,「主權無法分割,但資源可以共享」,當初在歐洲英國的北海所發展出來的解決方案,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模式,大家不去爭執哪一國的海域有多大,反而共同合作來開發石油,否則也不會有「布蘭特原油」(Brent crude oil)國際品牌的出現。
  我認為臺灣身為聲索國的一方,也許沒有辦法立刻讓日本與大陸的爭議消失,但是至少我們可以使它不要擴大,且率先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讓爭議變小,同時也希望相關各方都能夠擱置主權爭議,協商資源的開發。
  問:亞洲四小龍現今都在追求自我創新,請問您認為這四個經濟體是否有彼此值得互相學習的地方?那臺灣有想學習的經濟模範(economic model)嗎?
  總統:我認為亞洲四小龍還是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儘管每一條小龍的情況並不完全一樣。例如,臺灣與韓國的情況較為相近,但與香港、新加坡較為不同,因為基本上他們都是城市,但他們在經濟發展的策略上,仍有許多參考的價值。
  過去6年當中,這四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以經濟成長率而言,臺灣是2.91%,排行第二,僅次於新加坡,這個數據是以GDP計算,如果是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為基礎計算的話,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可能還是最高的。而臺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最低的,但失業率比他們高一點,不過如果將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加總計算,臺灣的痛苦指數是四小龍中第二低。
  臺灣真正的問題在於自由化的程度不夠,產業調整的速度太慢,在國際上有關區域經濟整合的部分,我們仍需大步邁進,才有機會與新加坡、香港與韓國競爭。
  問:回到政治面,您最近的民調似乎不是這麼受歡迎,這對未來的選舉、甚至2016年總統大選有影響嗎?您的民調為什麼這麼低,是哪裡有做不好的地方嗎?
  總統: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兩年前的油價、電價等問題讓民眾感覺到不滿意,但這些問題我們已逐漸克服。另外例如證所稅、美國牛肉等問題也造成民眾的不滿,但我們也一步步地解決。所以這方面我們會繼續努力,逐漸地改善情勢,對於這一點,我們有信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