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3年03月12日
總統出席「植樹造林 呵護臺灣」民國103年中樞紀念植樹活動

        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新北市金山區財團法人法鼓學校校區,出席「植樹造林 呵護臺灣」民國103年中樞紀念植樹活動,並說明政府在「節能減碳」工作上之努力已有具體成效。

        總統抵達後,首先欣賞由法鼓山鼓隊帶來之「破舊迎新」表演,並於隨後致詞時表示,在前來參加此一植樹典禮前,他先至國父紀念館出席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89周年紀念活動,向國父遺像行禮,表達對渠創建民國之敬意;國父早在推展實業計畫時,即強調「造林是民生建設的重要項目」,爰此,為緬懷國父,亦力行渠之遠見,政府訂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總統表示,臺灣森林覆蓋率為59.18%,全球排名第26,「排名不差,但仍有進步空間」。據聯合國估計,每一棵樹每年平均可吸收12公斤的二氧化碳;而過去6年來,全國造林面積達26,280公頃,相當於1,051座大安森林公園之面積,顯見我國於減碳工作方面已有成效;此外,政府亦規劃分別於花蓮大農大富、嘉義鰲鼓濕地及屏東林後四林等設置三座平地森林公園,提供國人做為休憩遊樂地方。

        提及我國於節能減碳之努力,總統表示,他上任時臺灣人口約2,300萬人,僅佔全世界人口不到千分之三,然排碳量卻接近1%;近6年來,我國人口雖稍有增加,然排碳量減至0.84%,每年能源使用效率亦提升兩個百分點,希望國人繼續努力以達到我國對國際社會的節能減碳承諾,即2020年排碳量能減至2005年之水準、2025年排碳量能減至2000年之水準。

        總統說,植樹造林於古時候即為一重要活動,例如《孟子‧梁惠王》「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及《荀子》「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為例,就說明早在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即有進步的環保思想。

        提及「罔罟毒藥不入澤」的環保概念,總統說漁業界中最害怕幾種捕魚方式,包括毒魚、電魚、炸魚及滾輪式拖網等,均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浩劫。而為遏止過度消耗漁業資源,聯合國於1991年通過決議,禁止北太平洋國家以流刺網(Drift Net)捕魚。流刺網張網綿延數十公里長、高度達1千公尺、網目不到10公分,魚類無論大小,皆一網打盡,甚至有海鳥為捕魚而纏繞其上,因此又有「死亡之牆」之稱。然而孟子早在2,500年前即提出「數罟不入洿池,魚虌不可勝食也」之說法,更警醒現代人需重視環保,否則恐「愧對祖先」。

        總統也特別指出,面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等現象,國人需提高警覺。日前他接見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金恩(David King)爵士,渠即肯定我國於因應暖化問題之成果,係近年累積而來之成就。

        隨後,總統植下一株「蘭嶼羅漢松」,並於鐵鏟上簽名,贈予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以茲紀念。

        包括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司法院院長賴浩敏、監察院院長王建煊、考試院副院長伍錦霖、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李桃生及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