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12月31日
總統出席「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及57屆學術獎得獎人頒獎典禮」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及57屆學術獎得獎人頒獎典禮」,除向10位國家講座主持人及12位學術獎得獎人長期投入國家學術研究的努力與貢獻,表達肯定與敬佩之意,並說明政府在提升教學品質、強化產學合作及增進國際交流方面所獲致之成果。
總統致詞時表示,為提升國家研究的水準,他上任5年多來,政府投入科技預算經費總計已達新臺幣5,440億元,尤其民國100年時,政府與民間總計投入科學研發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3.01%(4,132億元);而在去年更成長到3.06%(4,312億元),顯示政府在財政拮据的情況下,未刪減研發經費,積極支持科學研究。
總統指出,為培育高教人才,教育部提出人才培育白皮書,戮力開發「腦礦」資源,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在提升教學品質方面,民國100年4月啟動的5年500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在105年3月前,政府每年將投入新臺幣100億元經費持續執行,該項計畫目前已大幅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世界排名與國際能見度,例如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所公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評比結果,我國計有9所大學進入全球前500大,而國立臺灣大學排名第125名,係兩岸四地表現最佳之大學。
總統進一步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專業研發能力亦大幅提升,以我國大學在2012年ESI論文數排名為例,在ESI區分的21個領域中,我國獲得「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大學,已在其中20個領域進入世界前1%,甚至在包括工程、化學與電腦科學等五個領域更排名世界前50名。
總統說,政府也持續推動「獎勵大學院校教學卓越計畫」,自民國94年迄今,已投入新臺幣342億元預算,補助45所大學,提升大學教師的教學水準及學生學習意願,以扭轉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形象,期讓大學朝向「教學與研究並重」的方向發展精進。
在產學合作方面,總統表示,從民國95年至去年底,國內大學與產業界合作金額總計達新臺幣1,306億元,其中在專利數與研發新品種數方面成長了131%,此亦讓國內每年的智慧財產衍生收入大幅成長216%。同時教育部也與國科會、經濟部及勞委會共同推動各種產學合作方案,希望培養企業所需人才。
總統談到,經濟部在民國99年擬定「工業基礎技術向下扎根計畫」,委託工研院與國內各大學合作研發包括通訊、材料、化工及電子機械等10項工業基礎技術,期能不再仰賴他國之技術。但由於臺灣每年從國外買進專利的金額仍高達50億美元,顯示政府在此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總統指出,從民國95年至去年底,在國內獲得補助的大學,總計吸引超過5萬人次的國外學者來訪,延攬1,644位國外優秀教研人員來臺進行教學研究,且提供國內102,62位學生出國交換學習。而來臺就讀的國際生也達4萬5,685人,平均每年有將近450場國際學術會議在各大學院校舉行。此外,許多國家都以臺灣的大學為該國培訓師資之首選,例如印尼、印度、泰國及越南等國都以公費方式補助該國教師來臺進修。凡此均使臺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
總統強調,政府將參考南韓規劃40個研究機構及10所國際大學進駐「仁川自由經濟區」之方式,在近期內推動將「教育創新」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鼓勵國內辦學績優大學與國外優質大學以創新合作模式,共同於示範區內設立分校、獨立學院、學位專班或專業學程,期藉由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及建置符合國際水準的師資、課程等,讓大學校園更為國際化,國際學術交流更為密切。
總統最後勉勵所有得獎者「得獎是一個開始」,期許渠等未來的學術研究能日新又新,為國家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包括行政院長江宜樺及教育部長蔣偉寧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