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2年12月26日
總統接見旅美核能專家「美華核能協會」會長江仁台一行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旅美核能專家「美華核能協會」會長江仁台一行,與訪賓就核能安全及再生能源等議題廣泛交換意見。
  總統致詞時首先表示,兩年前日本發生福島核災時,他正競選總統連任,即提出「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能源發展願景,而「非核家園」亦是我國《環境基本法》規定之目標,但在逐步達成之前,「必須務實評估我們有多少條件可以做到」。
  針對全球核電發展趨勢,總統指出,福島核災喚起世界各國對核能安全的高度重視,也有少數國家轉而採取減核政策,例如德國關掉八座核電廠,並決定在2022年全面廢核,瑞士及比利時亦決定逐年廢核,但廢核政策並未成為世界趨勢。
  總統進一步說明,美國、俄羅斯及日本等曾經發生過核災的國家,皆於事後繼續發展或使用核能,以日本為例,福島核災後,該國陸續暫停核電機組運轉,並大量從國外進口天然氣,結果出現30年來罕見的貿易逆差,電價也大幅上揚,因此,安倍晉三首相上任後即扭轉相關政策,目前已逐步恢復核能使用;而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產油國亦計畫興建核電廠。此外,重視發展再生能源的歐洲國家,例如瑞典、英國及西班牙都決定繼續發展核能。
  談及我國能源政策,總統表示,臺灣98%的能源仰賴進口,就能源自主性與多元化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種能源都不能輕言放棄」。他上任之後,政府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太陽能方面,我國裝置容量較過去增加34倍,目前全臺亦有314台風力發電機,希望能達到「千架海陸風力機」及「陽光屋頂百萬座」的目標,以提升再生能源的發電能量。然而,風力或太陽能屬「間歇性」(intermittent)發電,有其先天的侷限,無法像火力或核能扮演基載電力的角色。
  總統進一步指出,我國政府在福島事故發生後,大幅增加核電廠的防護能力,包括興建增高2.5公尺的防海嘯牆,以及「斷然處置措施」等,以核四廠建廠時即設置的生水池為例,該裝置在危急階段不需電力即可啟動,能有效發揮冷卻功能,日本國際趨勢分析大師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博士來臺參訪時亦肯定此一裝置,足證政府確保核能安全之努力與決心。
  總統也提到,行政院於今年2月提出「核四停建公民投票」案,送交立法院後,因各界仍有不同意見,目前該案被暫時擱置,核四仍持續興建;針對此一議題,政府也希望與社會大眾進行更科學與理性的溝通,讓國人瞭解我國的能源發展選項,以凝聚共識。
  最後,總統表示,近來他接見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核能專家,包括「世界核能協會」秘書長阿格尼塔.瑞新(Agneta Rising),渠舉瑞典為例指出,該國曾決議全面廢核,但考量減碳之效益與目標,目前仍持續興建核電廠;此外,「英國核能工業協會」執行長基斯.派克(Keith Parker)亦表示,該國政府花費長時間與民眾溝通,強調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可能超過廢核。尤其臺灣缺乏天然資源,更要務實地考量,找出符合我們需求的能源選項,期盼與會專家此次返國,能就核能議題提供專業意見,做為政府施政參考。
  訪賓尚包括「微觀模擬技術公司」總裁濮勵志、「美國國際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郝思雄、「美國聯核科技公司」副總裁趙嘉崇、前美國能源部核安檢查組組長程育甫及「美國芝加哥橋樑及鋼鐵公司」機械工程師許澄滄,由「中華民國核能學會」理事長潘欽及經濟部次長梁國新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鄧振中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