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12月13日
總統出席「孫前院長運璿百歲誕辰紀念論壇」
馬英九總統下午前往臺北遠東飯店出席「孫前院長運璿百歲誕辰紀念論壇」,除緬懷孫前院長對國家社會的卓越貢獻,並提出包括「發展利基型服務業」、「開拓新興市場」及「開始布局第三波進口替代」等三大臺灣產業轉型方向,期能提升國家競爭力,促進國內產業發展。
總統致詞時首先肯定「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工業技術研究院」及「財團法人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等機構舉辦本次論壇,紀念孫運璿這位偉大且令人崇敬的政治家,並表示,孫前院長一生為臺灣盡心盡力,從政期間「廉勤布政、務實求新」,且為人虛懷若谷,堪稱「典範長存」,渠所創造的「臺灣經驗」更備受國人推崇,即使不幸於民國95年2月病逝,民眾對他的懷念仍與日俱增。
總統說,孫前院長於民國56年擔任交通部長時,即提出「村村有道路」構想,並擘劃興建北迴鐵路、中正機場、臺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及高速公路等基礎建設,為十大建設奠定厚實基礎。其後,渠於民國58年被任命為經濟部長,8年半後再出任行政院長,在這段期間,臺灣歷經包括失去聯合國代表權、與美國及日本斷交,以及二次石油危機等多項挑戰,但渠仍穩健掌舵,不僅順利完成十大建設,更創造臺灣奇蹟。
總統進一步說明,孫前院長對臺灣的貢獻不僅在於「危機處理」,更具有遠見,觀察到臺灣當時雖由「進口替代」轉變成「出口擴張」的經濟型態,但多集中在勞力密集產業,而該發展趨勢已接近極限,必須要求新求變,否則將發生停滯狀況。為因應此一情勢,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於民國63年2月邀集當時的交通部長高玉樹、「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行政院秘書長費驊及「美國RCA公司」微波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人共同研商,決定引進RCA公司半導體技術,其後配合民國69年所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讓臺灣成為全球電子產業的重鎮,並造就我國往後一個世代的產業發展。
總統回憶,他擔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時,孫前院長不僅積極培育國內科學人才,亦設置專款獎勵社會科學領域之優秀學子出國深造,使渠等在其領域更臻進步,學成後返國為國家社會服務。
總統認為,國內產業過去透過標準化技術為他國企業從事代工之模式已無法維持競爭力,必須再度求新求變,由「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此一轉型過程雖然十分痛苦,但「我們不得不做,否則就會被淘汰」。
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總統強調,我國必須儘速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同時推動三大產業轉型方向,包括:第一,發展利基型服務業,我國服務業發展雖較中國大陸快速,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七成,但整體產值不高,故應積極發展具有競爭力之服務業,例如文創業、國際醫療及觀光業等;第二,開拓新興市場,傳統歐美市場雖具吸引力,但新興經濟體發展十分迅速,例如近年來我國對東協的貿易量成長速度即較其他市場高,故應加強與新興市場之聯繫;第三,開始布局第三波進口替代,我國應積極發展工業技術,三年前經濟部即開始與國內各大學合作,挑選10種基礎工業技術進行研發,期使我國成為世界產業鍊中不可取代之地位。
最後,總統談到,國際間的產業競爭相當殘酷,倘不持續努力,急起直追,我國對美國、中國大陸、東協及歐陸市場恐將不斷萎縮,並輸給韓國。總統強調,他對臺灣深具信心,只要國家發展方向正確,持續投入心力,相信未來定可邁向成功之路。
包括「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徐立德、「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及《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等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