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與高等教育團體座談
中華民國102年11月28日

  馬英九總統上午與高等教育團體座談,針對「如何協助大學轉型退場」、「如何擴大高教輸出吸引境外學生來臺」與「如何提升教學品質,避免人才外流」等議題廣泛交換意見。
  總統致詞時首先表示,此次是他自去年2月以來,第十六度針對公共政策相關領域與民間團體進行座談,討論議題為「高等教育因應少子女化之衝擊」。
  總統指出,大專校院數量已從81學年度的124所,增加至101學年度的162所;然而依據統計,我國人口出生率在民國70年為23‰,至77年減少至17‰,92年降至10‰,今年7月則僅剩8.59‰。生育率降低使得學齡人口持續遞減,各級學校均面臨學生來源不足的問題。其中,幼稚園與國小首當其衝,國中、高中職也陸續產生此類現象,大學則將在105學年度開始受到第一波衝擊。
  為因應此一衝擊,總統表示,教育部已意識到此一危機,正逐步採取相關因應措施,首先是校園退場,如修正《私立學校法》明定私立學校轉型或退場之法源;容許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改制、合併或改辦其他教育、文化及社會福利事業等。而危機就是轉機,政府亦採取積極面對的態度,鼓勵大學轉型。總統進一步說明,校園退場基準的原則在於「預警及主動協助」辦學不善的學校接受輔導及改進,更重要的是,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及產業需求,應思考如何培育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後國家所需的人才。
  總統認為,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國實具有更豐沛的教育資源,為此,行政院已於民國100年核定「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該計畫是以「精進在臺留學友善環境」及「強化留學臺灣優勢行銷」為主軸,目的在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重鎮,計畫目標至109年,境外學生人數可成長至15萬人,屆時約占國內大專校院學生人數10%。
  總統指出,2007年時境外學生總數(含陸生)為30,213人,其中陸生只有823人,且僅有交換生、而無學位生;到了去年,境外學生總數(含陸生) 已達到67,716人,成長2.2倍,其中陸生達15,590人,增加近20倍,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對大陸及東南亞均具吸引力。
  為讓更多境外學生來臺學習,總統認為,我們除需善用我國中文的語言環境外,在專業課程、學習環境等亦應加以改善。此外,上述所提2012年境外學生約達6萬7千多人,也僅佔大專院校在學學生的5%,相較周邊國家吸引境外學生的比率,仍有繼續成長的空間。
  總統強調,我們確實遭遇多元挑戰,但也可以用多元的策略加以因應,期盼與會專家學者提供寶貴意見,找出適合臺灣未來發展的出路。
  總統在聽取與彙整各與會人士意見後,也對各項討論議題做出回應。在協助大學退場方面,總統表示,針對外界關心的閒置校地運用,應採取積極處理、輔導轉型的「建設性輔導措施」。例如,將校地做為發展「產學合作」、「專長轉換」的教室或訓練場地。例如經濟部委託「外貿協會培訓中心」辦理的「國企班」及「國貿班」,成立迄今成效卓越,卻因為沒有適當場地而難以擴大招生,因此經濟部的「國貿專長訓練班」,教育部、勞委會或國科會等相關產學合作計畫,均可視需求考慮運用閒置或偏遠地區的校地,善用現有資源。
  在吸引境外學生來臺部分,總統表示,有關陸生招生的標準與錄取方式、增加招生多元性,以及是否與大陸簽訂「教育合作架構協議」等問題,教育部應邀請學者共同深入討論。總統說,例如招生方式、名額及開放項目等,長期來看(雙方)公權力可能有介入之必要,但必須逐步進行,請教育部持續研議。
  至於提升教學品質方面,與會學者提出大學經費不足問題嚴重,希望建立學雜費常態調整機制。對此,總統表示,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經費問題,教育部應研擬更周詳的溝通策略,設法說服學生及家長們,以推動學雜費調整方案。
  與會者包括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吳思華、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李祖德、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戴伯芬、社團法人臺灣評鑑協會理事長劉維琪、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彭宗平、教育部次長陳德華、經濟部次長梁國新、行政院國科會副主任委員牟中原及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局長林三貴等,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也在座。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