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2年11月02日
總統訪視「工研院新創事業與育成推動成果」暨「創新創業與價值創造」座談會

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新竹縣「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院區出席「創新創業與價值創造座談會」,除責成政府部門定期與創業企業家進行座談,協助解決渠等所面臨的問題,並說明現階段政府推動產業創新之具體作為及成效。

總統抵達後首先參觀院內所展示的多項科技新創事業商品,如創新泡沫式人工腦膜、Q Water分散式淨水系統、桌上型掃瞄電子顯微鏡及膽固醇液晶偏光反射型增亮膜等,對業者長期致力於創新研發工作表達高度肯定之意,隨後聽取工研院簡報「新創事業及育成推動成果」及與各領域業者進行座談,並由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就渠等所提出有關政府獎勵產業發展政策、法規鬆綁、人才引進及課稅制度等議題進行回應與說明。

總統於致詞時表示,臺灣必須盡快走出代工模式,由「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經濟模式。對於「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日前曾公開談及臺灣高科技產業創新與創業不足之隱憂,認為臺灣錯過了數項重大的科技發展,總統認為,政府必須省思這些年來的努力是否真正發揮效用,我們才能迎頭趕上或超越競爭對手,而透過今天的活動,也讓大家強烈意識到,我國的產業發展不要做「追隨者」,而是「創新者」。

總統說,創業者於草創初期經常面臨孤立無援,因此政府在此一階段應全力協助,包括經濟部及其它相關部會至少每三個月須舉辦一次座談會,由業者於會前先提出問題,再由各權責機關研擬解決方案,並於會中針對解決方案進行討論。總統強調,政府機關首長的重視程度係政策推行成功的關鍵,政府必須鼓勵創新,希望相關部會首長能經常與創業企業家者會面。

針對現階段政府推動產業創新之具體作為,總統指出,經濟部參考德國經濟學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所提出的「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概念,已於去年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迄今並投入新臺幣2億多元經費,遴選出國內74家業者,預計明年底將輔導150家以上的企業,可望帶動投資金額達新臺幣1,000億元及創造1萬個就業機會;此外,政府近年來也積極推動科技專案,去年即協助國內業者取得1,740項研發專利及完成1,098件技術移轉服務等,創造許多佳績。

總統也談到,去年八月「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SRI International)總裁卡爾森(Curtis R. Carlson)應邀至總統府演講時,曾建議他以總統身分鼓勵國人創新,而經過一年多的規劃,政府已確定將設立「總統創新獎」,以激發更多具有創意的人才;此外,工研院也成立「科技創新俱樂部」(ITRI Tech Venture Club),提供創業者彼此交流的空間,並籌組「臺日基金」、「創意工場」及「國富綠景」等創業投資輔導團隊,以促進更多優質及國際化創業。

針對總統府資政李家同於會中所提出的「麵團主義」觀點,強調臺灣需有傲視全球的基礎工業技術,總統也深表認同,並希望經濟部、工研院與國內各大專院校共同研究我國目前雖欠缺,但有潛力開發的基礎工業技術,期能不再仰賴別國之技術。

總統強調,臺灣在世界上已面臨許多極為強勁的競爭對手,因此如何讓國內產品在國際供應鍊上取得無可替代的關鍵性地位,以及盡速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排除競爭障礙,成為名符其實的「自由經濟島」,係政府施政非常重要的目標,否則產品關稅較其他國家高,競爭亦較困難。

最後,總統談到,國內有許多優秀的學生經常在國際發明展中奪得大獎,但渠等所發明的產品鮮少被商品化,因此希望政府部門及產業界共同協助,而國家整體預算若增加時,政府亦將投入更多經費至研發項目中,讓國人真正感受到國家支持創新與科技發展。

包括總統府資政李家同、國策顧問鄭永金、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陸小榮、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新竹縣長邱鏡淳、立法委員呂學樟、「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院長徐爵民及副院長劉仲明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