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2年10月31日
總統接見第35屆榮民節「榮民楷模暨青年(榮民子女)楷模」
  馬英九總統下午接見第35屆榮民節「榮民楷模暨青年(榮民子女)楷模」,除高度肯定榮民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並盼獲獎者持續發揮影響力,讓臺灣更有活力、魅力與競爭力。
  總統致詞時表示,榮民一生為國奉獻,在危疑震撼與艱辛匱乏的時刻挺身而出,築成血肉長城,讓國家轉危為安。今年係臺灣光復68週年,回顧76年前政府展開8年對日抗戰,期間共有204位國軍將領及322萬名官兵不幸殉國,最終獲得勝利並光復臺灣。榮民袍澤的愛國情操與偉大貢獻,令人感佩。
  總統指出,民國38年政府遷臺後,榮民前輩持續擔負保衛臺灣的責任,參與「古寧頭」及「八二三」等關鍵戰役,付出生命與健康捍衛國家生存。退伍後,榮民前輩更加入國家建設的行列,包括中部橫貫公路、曾文水庫、高速公路及臺中港等均有渠等足跡與汗水,以實際行動為國人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殊值肯定。
  總統說,許多榮民前輩晚年仍從事慈善公益,例如臺北市的呂振誠、臺中清水的尹殿甲及花蓮吉安的洪中海等,渠等捐出畢生的積蓄回饋社會,令人欽佩。其中,臺中的尹殿甲身居簡陋,平時節儉度日,仍捐出數百萬元行善,甚至連他前往探視時所致贈的10萬元慰問金,渠亦當場表示將再捐出,令在場人士感動不已。
  總統提到,今年獲獎榮民楷模亦有眾多感人事蹟,例如劉長聚將其儉樸度日的積蓄慷慨捐出,購買電動代步車贈予榮家,載送行動不便的榮民;張心如巡迴榮家或老人養護中心關懷弱勢,至今義工時數累計達1,036小時;蔣山青捐贈榮家價值180萬元廂型車一輛;田增池捐出積蓄245萬元成立基金會幫助弱勢;渠等之義行均令人感佩。此外,與會的許多青年楷模,在榮民前輩用心教育之下,均能在各自的領域表現傑出,亦值得嘉許。
  談及榮民的照護政策,總統表示,全國共有18所榮家與安養中心,自他上任以來,已經到訪過其中的13所榮家。同時,為改善榮民生活,政府自民國102年起將榮民就養金調增600元,每月可領14,150元,另積極為榮民建構溫馨舒適的頤養環境,並提供空位供一般民眾申請,使國人更能體會榮民對國家與社會的貢獻。
  總統重申,自他上任以來即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原則,並在「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5年多來,兩岸關係已從衝突對立轉為和解共榮,目前每年雙方互訪人數近900萬人次,每週有670航次班機,每天約有95航次;而現今在臺陸生已從他上任前的800人增至2萬人,有助於大陸年輕人瞭解臺灣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與繁榮。
  總統也提到,今年4月臺灣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兩國40多年來在釣魚臺列嶼周邊的漁業爭議,使我漁民可安心於臺灣面積兩倍大的海域捕魚,而不受日方干擾,漁獲量也大量提升,有效達到「主權未讓步、漁權大進步」的目標。此外,今年5月,菲律賓海巡人員在臺菲重疊經濟海域射殺我國漁民案,經過3個多月的交涉,菲方除道歉、賠償,也將起訴相關人員,而臺菲雙方近期已展開兩次漁業談判協商,目前達成未來執法不得使用武力,且須相互通報執法行動等事項,有效為漁民爭取到正義與權益。
  總統強調,中華民國係一愛好自由與和平的國家,未來也將持續秉持《聯合國憲章》的精神,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並提供國際社會人道救援,成為一個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
  訪賓一行約40人,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董翔龍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