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10月24日
總統接見「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歡迎訪賓來臺就核能議題進行交流,並與我國人分享瑞典與芬蘭設置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廠的成功經驗。
總統致詞時首先表示,佛斯壯(Hans Forsström)顧問曾擔任瑞典SKB International AB公司之技術總監,負責瑞典的核廢料管理系統與設施,於1998年至2005年4月在歐盟委員會研究總局擔任「核裂變與輻射防護研究計畫」主持人,負責執行「歐盟研究框架計畫」中有關核裂變與輻射防護的研究教育訓練活動;艾卡斯(Timo Äikäs)顧問目前擔任芬蘭Posiva Oy公司執行副總裁,致力於公司經營管理,而渠在2009年被提名為執行副總裁前,曾負責深層處置場的選址、KBS-3處理解決方案發展及核能設施處置設計,同時負責公司的成本及資金核算等,二位長期致力於放射性廢棄物管理領域,均係國際知名放射性廢棄物專家。
談及我國的核能政策,總統說,臺灣98%的能源仰賴進口,因此能源的穩定供給對臺灣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他在2008年上任之後即宣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係讓臺灣在2025年碳排放量回到2000年水準;2050年則比2000年減半,並以提高能源效率,發展低碳能源及能源多元化為三大策略作法。而核能目前則佔臺灣總發電量18%,因此對於任何一 種能源,都不能輕言放棄。
總統指出,日本福島事件發生後,他在2011年11月3日宣布「新能源政策」,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國際減碳承諾」三原則下,推動「 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能源發展政策。而「非核家園」是我國《環境基本法》規定之目標,但在逐步達成之前,臺灣必須找到穩定、充分供應的替代能源。
總統進一步表示,國人對於核四廠是否興建仍持不同意見,但因為包括醫療、產業及科學實驗等仍會產生核廢料,因此不論核四廠是否停建,核廢料的處理仍係臺灣必須面對的問題。在臺灣,不論是低階或高階核廢料之選址工作,均遭遇反核團體及居民的抗爭;相對而言,瑞典及芬蘭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則將分別在2027及2022年啟用,且瑞典當初決定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地點時,更獲得83%地方民眾支持。
此外,總統說,瑞典係重視綠能、再生能源的國家,曾在1980年舉行核能政策公投,決定在2010年所有核電廠停役,且不再興建新核電廠,但截至2012年核電仍佔該國總發電比重達45%,且並無廢核計畫。顯見瑞典一方面重視綠能發展,另方面亦維持核能發展政策,且在與民眾溝通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經驗,使該國民眾相信核能政策不僅能發展經濟,同時也能維持核能電廠的安全。上述兩國的成功經驗均為臺灣學習的對象。
總統也感謝訪賓來臺分享兩國設置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廠的成功經驗,並提出下列幾項問題向訪賓請益;包括一、芬蘭和瑞典的地質條件相較於其他國家是否特別有利於核廢儲存,尤其是高階核廢?二、在選址方面,核廢料之處理應如何做好與居民的溝通工作?三、估計核廢儲存的成本,每度電約多少?四、芬蘭和瑞典能成功處理核廢的關鍵因素為何?五、對臺灣低階核廢處理廠址難覓的困難,有何具體建議?
針對總統的提問,訪賓回應,各國地質各異,故妥善處理核廢料的重點在於如何因地制宜。另,為尋求民眾支持,政府應加強與當地民眾溝通,瑞典亦花費極長的時間讓居民參與討論才獲得肯定;最重要的是,必須傾聽民意,贏得大眾的信任,絕不能有所欺瞞。
對此,總統認為,儘管瑞典水力發電的資源充沛,但核能發電仍占一定比例,凸顯該國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且不隨意放棄任一資源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鏡。總統重申,我國高達98%的能源仰賴進口,因此更應參考他國核能安全、能源組合及核廢料處置等經驗,希望訪賓此行能與國內產官學界深入交換意見,並與我國人分享成功經驗。
訪賓一行尚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及臺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布燦等,由瑞典駐華代表裴漢瑞(Henrik Persson)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蔡春鴻及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鍾堅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