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臺北市中油大樓出席由「經濟日報」所主辦的「2013再生能源發展願景高峰論壇」,說明再生能源的發展現況及重要性,並強調政府能源政策將兼顧能源多元化與自主性目標,做好適當的能源組合。
總統致詞時首先感謝「經濟日報」舉辦是次論壇,邀集各界專家學者探討我國能源及再生能源政策,進一步釐清近期各方所討論的核能議題,讓各方辯論得以聚焦,並有助國人獲得新的見解。
總統指出,能源議題攸關民生、經濟及國家安全等層面,臺灣98%以上能源均仰賴進口,因此對於任何一種能源,我們都不能輕言放棄,尤其面對燃煤、天然氣、核能、風力及太陽能等各式能源選項,應秉持客觀且對臺灣有利的態度,做好適當的能源組合(optimal energy mix)。
總統進一步說明所謂「適當能源組合」之標準,即是考量能源發電效率、成本及排碳量多寡等因素,並追求能源多元化與自主性目標,而「多元化」目的為「分散風險」,「自主性」則希望我國能源能不假外求。
總統談到,日本福島事件發生後,他即提出「 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能源發展願景,為達成此一目標,再生能源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政府於民國98年亦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截至去年底,我國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已增加551百萬瓦,達到3,697百萬瓦,預估至民國114 年,新增裝置容量將可達 6,600百萬瓦,總裝置容量則達 9,952百萬瓦,可望超前達成《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所揭櫫20年內裝置容量須增加6,500百萬瓦的目標;此外,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於民國119年將成長至12,502百萬瓦,預估可提供356億度,相當於全臺890萬家庭用戶年用電量,占全國總家庭用電戶數78%。
有關我國再生能源發展現況,總統說,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均為無燃料成本且不排碳的能源,因此對我國邁向綠能家園目標係不錯的選項;為積極發展前述能源,政府已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及「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預計至民國119年,我國太陽光電設置應用容量將可達3,100百萬瓦;此外,針對風力發電部分,目前全臺共有314座風力發電機,截至去年底,已產生571百萬瓦的發電容量,未來將陸續完成4架離岸風電示範機組,並於民國109及119年分別達成600百萬瓦及3,000百萬瓦發電容量的目標。
總統也談到國內地熱、潮汐及生質能發電發展情形,並強調, 地熱發電目前仍在研究發展階段,且每度電發電成本達新臺幣14元,未來將研擬如何降低發電成本;此外,總統回憶他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曾赴麻省理工學院旁聽「法律與海洋工程」課程,並從「海洋溫差發電」講課內容中,獲知該領域當時即已開始發展,惟目前仍未有重大進展;又,為發展生質能,我國自民國99年起開始推動車用柴油摻配生質柴油計畫。綜合而言,目前再生能源占全國整體發電量比例仍偏低,僅3.4%,凸顯該能源仍有許多發展空間。
總統強調,近期他會晤許多國內、外能源學者專家,向渠等請益再生能源在未來30至40年內是否可取代核能,並獲知答案為否定,且依據國際機構所公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煤炭的使用未來將逐步減少,天然氣及再生能源逐步增加,而核能則不會減少,顯示世界各國均不放棄核能,期能掌握每一種能源發展的可能性;此外,英國北方海域-北海雖盛產石油及天然氣,且該國離岸風力發電機運作成效卓著,但英國政府仍持續發展核能,希望藉此分散風險。
總統認為,再生能源在可預見的未來雖不能取代核能,但可相對減少對核能及其它能源的依賴,因此政府不能放棄,並應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尤其科技進步時常超乎想像,希望再生能源間歇性及不穩定的缺點未來能獲致改善,進一步提升占我國整體發電量的比例,讓「空氣更乾淨、能源更自主」。
包括經濟部長張家祝、「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臺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童遷祥、「經濟日報」副社長翁得元及總編輯于趾琴等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