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10月08日
總統接見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訪華團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訪華團,除闡述5年多來政府在臺美、兩岸及國際關係之具體進展,並重申我方將持續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以國際合作方式增進經貿關係。
總統致詞時表示,他上任後採取「低調、零意外」原則,重新恢復臺美高層互信,兩年前美國前國務卿柯琳頓曾公開表示「臺灣係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可謂目前兩國關係的真實寫照。
總統指出,過去5年多來,美國對臺三批軍售總額已逾183億美元,係過去20年來對臺軍售金額最多的一段時間。而去年11月該國給予我國人民免簽證待遇,更使得雙方往來益加頻繁。此外,今年2月我與美國簽署《特權、免稅暨豁免協定》,為雙方互派人員及眷屬提供更多保障。我駐美國代表處更已連續2年在雙橡園(The Twin Oaks Estate)舉行國慶活動;加以近2年來,多位美國政府高層及重量級國會議員團陸續訪華,足證臺美雙方的關係實已更為友好密切。
總統表示,儘管他個人目前無法訪美,但在訪問中南美洲友邦時曾過境美國,與該國參、眾議員及行政官員通電話,透過直接溝通增進臺美關係。而自去年我國政府解決美國牛肉進口議題後,臺美已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協商,希望未來有機會簽訂如雙邊投資協定等相關協議,以「堆積木」的方式進一步改善雙邊經貿關係。
針對領土爭議,總統以釣魚臺列嶼為例指出,我方在去年8月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呼籲各方降低緊張、增加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並以共同開發資源之方式做為起步。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今年4月我與日本暫時擱置主權爭議,簽訂《臺日漁業協議》,為過去17年的談判帶來重大突破,解決了雙方40年來的漁業糾紛,也維持我一向主張「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之基本理念。
總統進一步舉例,今年5月菲律賓海巡人員槍殺在臺菲重疊海域捕魚的我國漁民,引發重大爭議。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雙方有效解決爭端,菲方除道歉、賠償,並將起訴執法不當的海巡官員,我國政府也為漁民爭取到正義。總統說,臺菲在平行而合作的調查過程中發掘真相,並初步針對漁業執法訂定相關協議,雙方在執法前應相互通報,且不得使用武力,因此快速解決日前發生的數起越界捕魚爭議。由此可證,國際爭端可以用和平的方式獲得解決。
談及兩岸關係,總統向訪賓說明,過去5年多來,我與中國大陸關係獲得大幅改善,雙方互動密切,迄今共簽署包括三通直航、陸客來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19項協議,使兩岸關係在衝突60年來獲得突破性發展,海峽和平已成為常態現象。
總統說,兩岸關係的改善也給予我國際關係更大空間,例如我方已五度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並加入《政府採購協定》(GPA);日前並以中華臺北身分、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名義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是我失去聯合國代表權42年後首度與會,具有重要指標意義。
總統認為,過去5年多來,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已由原先的「惡性循環」變為「良性循環」,我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及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均維持有史以來最穩定而和平的關係,未來政府將持續透過各種管道改善兩岸及國際關係,同時努力維持各方平衡局面,期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並以國際合作方式增進經貿關係。
訪賓一行包括「大西洋理事會」副會長博貝利(Barry Pavel)、資深研究員歐派崔(Patrick O’Reilly)及美國防部前中亞事務副助理部長謝偉森(David S. Sedney)等人,由「大西洋理事會」會長坎普(Frederick Kempe)率領,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張大同及外交部次長石定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