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臺北市中山樓出席由教育部舉辦的102年「師鐸獎」、第8屆「教育奉獻獎」及資深優良教師表揚大會暨總統餐會,感謝所有得獎者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之貢獻,並祝教師們「教師節快樂」。
總統於致詞時表示,今年得獎者從全臺30萬名教師中脫穎而出,殊值肯定;「師鐸獎」前於民國90年時曾停辦9年,當時他擔任臺北市長,因有感於該獎項可鼓舞優良教師,故臺北市政府決定不停辦,其後至民國99年教育部才再恢復辦理該獎項。
總統指出,臺灣的教育在許多方面均有長足進步,例如學生參加德國iF設計大獎及紐倫堡發明展等國際大賽,經常囊括大獎;而昨日他參訪雲林科技大學時,亦發現該校學生深具創意,例如葉佳瑋等4名同學發明「透明冰箱」,讓民眾在打開冰箱前,就可預先挑選冰箱內之食品,進而達到省電功效。
總統說,《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曾讚譽我國人口雖不多,且缺乏天然資源,但靠挖掘「腦礦」,創造了大量財富,並與對岸維持和平,實屬難得,此亦可歸功於國內教育界人士長期奉獻所致。
總統也引用美國學者隆‧克拉克(Ron Clark)所說:「優秀是教出來的」,強調並非每個人天生就優秀,但可靠後天教育改變,爰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包括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教育支出即編列新臺幣2,411億元,占整體總預算12.4%,僅次於國防及社會保險支出預算;此外,政府積極打造臺灣成為亞太高等教育重鎮,境外學生人數亦由他上任前的3萬多人增至目前的6.7萬人,其中大陸來臺學生已由5年前的800人提升至現今的2萬人,進而增進臺灣學生的世界觀及競爭力。
總統也談到,「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上午出席總統府「102年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以「教育是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為題發表演說時指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必須培養出具有良好學科基礎素養、能思考、能動手做的人才」。由此可知,我們不希望將有崇高學術理想的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但亦不願看見國內存在產學落差及學生就業後發生適應力不足等情形,故國內教育界須思考在追求「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時,是否仍有其它應兼顧之目標。
針對國內教育品質提升議題,總統強調,臺灣的教育仍存在部分問題,尤其以往學校多著重智育發展,未來應持續加強學生品德教育,並兼顧體、群、美等三育。總統說,45年前他參加國立臺灣大學新生訓練時,校長向所有學生闡述該校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並強調「敦品」之重要性;此外,該校法律系學生倘有考試舞弊情形,除該科零分計算與記大過一次,該系主任將要求該名學生轉系,顯見法律系對學生品德要求更加嚴格。
隨後,總統親自頒發「師鐸獎」,並宴請所有得獎者,感謝渠等長期付出之貢獻。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及教育部長蔣偉寧等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