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09月12日
總統接見於我國各地服務奉獻天主教會外籍傳教士
馬英九總統下午接見於全國各地服務奉獻的天主教會外籍傳教士,代表我政府與人民感謝渠等對臺灣人民的貢獻與付出。
總統致詞時表示,天主教神父及修女們來自世界各地,懷抱耶穌基督博愛的精神,離開家人、親友千里迢迢來到臺灣,日以繼夜地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服務,其中許多人更無私奉獻逾30、40年,留下許多感人的事蹟,殊值肯定。
談及天主教與我國的關係,總統指出,中華民國與教廷之間的邦誼超過70年,但臺灣與天主教會的淵源卻可追溯至西元1626年,西班牙道明會士馬志烈( Bartolome Martinez)神父等人在基隆和平島建立第一座聖堂。另,根據臺灣天主教會的文獻記載,道明會郭德剛(Fernando Sainz)及洪保祿(Rev. Angel Bofurull)兩位神父於1859年來臺傳教,足跡遍及臺灣各地,並建立5個傳教中心,為天主教會在臺灣福傳牧靈奠定良好基礎。
總統說,目前全臺計有724座天主教堂、33個男修會及62個女修會,共2千餘名神職人員;在許多修會的協助下,天主教會於全臺各地設立了6所大專院校、30所中學、11所小學及155所幼稚園,更設有無數的社福團體和醫療院所,對於國人的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等方面貢獻良多。
總統談及,他小時候住在萬華,時常陪同祖母前往西園路的天主堂聆聽文懷德神父講道、做彌撒,來自比利時的文懷德神父博學多聞且對人親切,令他印象深刻,當時教堂也提供包括牛油、麵粉、包穀粉及舊衣等救濟物品,幫助了許多臺灣人民。
總統告訴與會者,他進入公職服務後,遇到更多在臺灣默默奉獻的神父與修女,例如在嘉義設立「貧民診所」、「聖家貧民醫院」、「仁愛啟智中心」及「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的耶穌會士葉由根神父、致力於婦幼工作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修女、高齡80歲卻仍在臺南「老吾老養護中心」服務的天主教仁愛修女會潘莉安修女,以及在臺東偏鄉服務數十年如一日的白冷教會神父與修女們;在此誠摯地感謝所有為臺灣付出的神職人員。
總統說,他曾於2011年3月訪視由瑞士來臺、並於臺東服務逾40年的白冷教會神父及修女,當時渠等向他反映來臺多年,卻仍無法享受與臺灣同胞同等之福利。對此,他立即指示內政部研議,並於3個月後推動「馬偕計畫」,提供年滿65歲、在臺灣服務超過20年的外籍神職人員,免費或半價搭乘飛機、火車、船及公車等交通運輸工具,以及進入社會福利機構得享優惠等福利,以表達政府對渠等的尊重與感謝。
總統也提到,臺灣曾是受援國,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現在已有能力幫助別人,而臺灣也依循著聖經「愛人如己」的喻示,由「愛心輸入國」轉變為「愛心輸出國」,例如國人認養國外貧童人數多達23萬人,相當於臺灣1%的人口;我國也積極投入國際人道救援工作,例如2010年協助海地震災救援工作,捐贈共200多間永久屋;2011年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我國捐助款項高達2.2億美金(新臺幣66億元),係全世界捐助最多的國家,日本民眾迄今都非常感謝臺灣。
總統認為,天主教神父與修女為「愛心無國界」此一理念樹立楷模,也對臺灣社會影響甚深,未來政府將持續與天主教會及其他慈善團體共同推動社會福利與救助工作,為國人創造更多幸福。
訪賓一行約100餘人,由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主席暨總主教洪山川率領、教廷駐華大使館陸思道(Paul Russell)代辦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甘逸驊及外交部次長史亞平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