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2年07月17日
總統接見「德國國會經濟委員會訪華團」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德國國會經濟委員會訪華團」時表示,我國政府希望能得到歐盟及德國的協助,在與歐盟洽談經濟合作協定方面能有所進展。
  總統致詞時指出,近年來臺德關係穩定成長,德國係我國在歐洲最大及全球第9大貿易夥伴,我國則係德國在亞洲第5 大貿易夥伴,去年兩國經貿總額已達130億美元。此外,臺德在科技、文化、教育及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關係密切,例如我國現任15位大法官中,多達7位曾在德國留學;目前在德國的臺灣留學生約有 1,200 人,在臺的德國留學生則有數百位;而我與德國於2010年所簽署的《臺德青年度假打工聯合聲明》,更廣受我國青年歡迎。另,我國文化部長龍應台曾長居德國,可謂我國推廣文化活動的最佳代言人。
  總統向訪賓說明,他上任後致力於推動臺灣海峽的和平,因此大幅度改善兩岸關係,迄今與中國大陸共簽署19項協議,為臺灣海峽帶來和平與繁榮。
  總統指出,我已與紐西蘭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係我與非邦交國所簽署的協定中,首項接近自由貿易協定性質的協定,對我貿易自由化及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極具助益。事實上,過去我國亦亟欲與紐西蘭簽訂類似協議,但並未成功;他上任後改善兩岸關係,因此減少阻力,特別是此次臺紐雙方談判不到1年2個月即完成簽署,過程相當快速,雙方的努力殊值肯定與感謝。
  總統強調,我國已與日本簽署《臺日投資協議》,目前並盼能與美國協商雙邊投資協定,而與新加坡洽談的經濟合作協定亦可望在近期內簽署,希望未來能得到歐盟及德國的協助,在與歐盟洽談經濟合作協定方面有所進展。
  談及我國的國際參與,總統指出,我每年均對通過我國飛航情報區的飛機提供130萬次以上的飛航服務,但卻無法在第一時間取得「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關鍵資訊,不論是對臺灣或對航空器而言,此情形均應獲得改善,因此亟盼未來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
  總統也提及,我國在東亞地區向來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做為外交政策,例如於今年4月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雙方40年來的爭議;而我國於去年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後,也得到許多國家正式或非正式的支持,包括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艾西頓(Catherine Ashton)及歐盟理事會主席范榮佩(Herman Van Rompuy)等人。總統說,我國的做法係受到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公約案等歐洲經驗的啟發,未來亦將持續以類似方法解決爭議。
  訪賓一行上午由德國國會經濟委員會主席辛斯根(Ernst Hinsken)率領、「德國在臺協會」副處長古茂和(Mirko Kruppa)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甘逸驊及外交部次長史亞平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