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2年07月16日
總統主持102年7月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
  總統府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月會邀請「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以「從創新型經濟思維看臺灣高科技產業轉型」為題發表專題報告。
  上午10時月會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陪同抵達會場,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司法院長賴浩敏及考試院長關中等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月會開始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文化部政務次長洪孟啟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建良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由蔡董事長進行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摘要如下:
  針對如何提振臺灣經濟之整體思維,蔡董事長提出三項建言:首先,政府應調整科技預算機制,提高產業前瞻應用的研究經費,以高科技新創事業帶動產業轉型;其次,我國應建構對新創事業的友善環境,重視早期創業(early-stage)的投資,讓「創投」成為振興產業的政策工具;第三,政府應鬆綁外來創業人才居留及稅法限制,俾利全球創業家願意來臺創業。

一、以高科技新創事業帶動產業轉型:
  蔡董事長表示,分析國際大廠轉型策略,多是進行滾雪球式的併購轉投資,建構生態體系(ecosystem)來壯大自己。過去10年,IBM併購超過80家企業,Google及微軟也分別併購了150及125家公司以上,由此可見,新創公司可能是未來的關鍵龍頭,也會是有價值的被併購者。蔡董事長說,美國近20年平均每年就業機會增加1.8%,其中,成立5年內的新創公司對就業機會成長的貢獻達到3%,顯示新創事業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更可為國家的產業與經濟注入活水。
  蔡董事長指出,面對世界創新者的競爭,當其他國家早已起步,我們卻還在等待14到18個月的經費審查期間,「科技是爭時間、爭第一,需要即時掌握機會,不然就會落後」,臺灣需要及時掌握稍縱即逝的機會。
  蔡董事長建議,政府應調整科技預算審查制度,並以民間收入比例及衍生新創公司數等為決定指標,俾助研究機構投入前瞻技術研究的經費能更彈性運用,為驅動產業轉型扮演關鍵角色。

二、建構對新創事業的友善環境:
  蔡董事長認為,臺灣必須建構對新創事業的友善環境,其中的人才、技術、資金及市場係四個關鍵成功要素,彼此間必須緊密連接、互為配套,形成完整的創業創新政策。蔡董事長以新加坡、韓國及美國矽谷為例,建議政府應更重視早期創業的投資,讓創投成為振興產業的政策工具,例如:研議提高創投的主管層級、審酌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ship)制度與適用於早期創投的法人投資抵減制度,以及考量恢復研發費用投資抵減5年內稅額制度等,以提高創投投資早期創業的誘因,進而帶動新一波的創業風潮。

三、提供創業投資誘因與制度鬆綁
  蔡董事長建議,政府應對新創公司(startups)進行資金面的鬆綁,俾能活化創業環境,例如:對新創業者的技術股緩課稅、免驗資及免鑑價等,凡此均有助於該等企業更勇於創業。
  蔡董事長指出,為能重塑創新創業文化,工研院於2011年邀請六位矽谷專家組成「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AC),協助業者創業選題,評估其技術純熟度、團隊準備完整度、資金是否到位,以及市場接受度等,並提供各項建議策略,俾使業者能快速與國際市場趨勢及技術接軌。
  蔡董事長並舉工研院創新公司「臺灣創意工場」之運作為例指出,其案源有許多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創業家。而臺灣友善、多元文化及法治化的社會氛圍、工程師低於矽谷的薪資水準與高技術能力,以及資通訊與硬體設備之製造優勢,均係渠等來臺創業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我國仍具創業優勢,建議政府應持續提供有效誘因,並放寬外來人才的居留限制,讓全球的創業家均樂意前來我國創業,並有助活絡臺灣經濟。
  蔡董事長強調,只要能再度鼓動創業風潮,讓前瞻科技轉化為新創公司,帶動產業發展動能,給年輕人機會並鼓勵勇於創業,臺灣也有機會再次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體。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