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06月14日
總統接見「國際反地雷暨集束彈藥聯盟」(ICBL-CMC)執行長畢麗葛(Sylvie Brigot)等一行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國際反地雷暨集束彈藥聯盟」(ICBL-CMC)執行長畢麗葛(Sylvie Brigot)等一行,除推崇該聯盟在全球積極倡議反地雷議題之貢獻與成就,並盼藉此行讓國際社會瞭解我國致力於反地雷行動的決心與成效,彰顯我愛好和平與重視人道之精神。
總統致詞時首先表示,該聯盟自1992年成立以來,針對「人員殺傷性地雷」之管制排除等議題,不遺餘力地在全球推動倡議,爰於1997年在加拿大渥太華促成通過《地雷公約》(Mine Ban Treaty, MBT),並於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貢獻卓著,令人敬佩。
總統指出,「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30週年,係國內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團體,多年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此次藉邀請諸多反雷學者專家來臺參與「愛‧勇氣‧希望」系列活動,共同見證我國配合國際同步解除佈雷區域公告及建立「無雷」家園,殊值肯定。
總統說,我國雖在1971年失去聯合國會員代表權,無法參與簽署《地雷公約》,但我國向來重視人道精神,因此該公約於1997年對外開放簽署時,我政府即協助及配合伊甸基金會組團,以觀察員身分出席該公約之簽署典禮;此外,我國以國內法方式訂定《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並於 2006年6月14日起正式生效,該條例規範我國須於公告後7年內完成「公告佈雷區域」之排雷作業,相較於渥太華《地雷公約》所規定的10年,其執行年限縮短了3年,顯見我國對於反雷議題之堅定立場。
總統進一步表示,我國防部在1997年依法公告外島地區308處佈雷區域,由國軍編成掃雷大隊,採取「自力」與「委託廠商」方式執行任務,迄今已完成面積廣達350萬平方公尺(3.5平方公里)的清除工作,並銷毀各式廢雷、廢彈近11萬枚;同時國防部並於今年6月10日正式解除佈雷區域公告,掃雷工作全數完成,凡此均顯示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及推動普世價值的決心。
總統說明,過去60年我國在金門與馬祖海岸皆佈有地雷,而金門更曾是殺戮戰場,累積傷亡人數達3萬餘人,其中亦有少數民眾因誤踏地雷而受傷。目前兩地地雷均已清除完成,兩岸關係的改善也讓歷史走向有所修正,金門更已成為觀光勝地及和平之島。此外,政府於2011年「八二三砲戰」53週年紀念日當天舉辦和平鐘落成典禮,邀請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前總統戴克拉克(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及來自柬埔寨的國際反地雷組織代表、青年大使宋可邵(Song Kosal)女士前來參加,渠等對我國排雷成果亦深表肯定。
總統也談到,聯合國於1966年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我國則在1967年即簽署兩項人權公約,其後雖因失去聯合國代表權而無法進行相關批准工作,但為保障人權,他於2009年批准兩公約,透過制定施行法的方式,使兩公約成為國內法的一部分,讓所有機關及法院均可適用。政府亦將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內國法化,完全依照聯合國標準落實性別平等;同時政府刻正計畫將諸多重要的國際公約內國法化,此均象徵臺灣在保障人權方面與國際接軌的決心。
最後,總統強調,政府之所以如此積極支持國際行動,係因中華民國為愛好和平、尊重人權的國家,憲法亦要求尊重條約與聯合國憲章。儘管中華民國的外交情勢孤立,未影響政府參與國際社會的意願與決心,不僅希望能與國際社會同步推動各種重要的普世價值,更希望在國際社會中扮演「和平締造者」與「人道援助提供者」等角色。
訪賓一行尚包括加拿大資深國防顧問約翰.麥布萊德(John MacBride)、國際反地雷暨集束彈藥聯盟編輯穆瑟(Yeshua Moser-Puangsuan)、日本反地雷組織代表北川泰弘、韓國反地雷組織代表趙載國及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葉瀛賓等,由外交部次長史亞平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防部副部長高廣圻及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楊永明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