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05月09日
總統出席「102年行政院中高階國際經貿談判與訴訟人才培用班」開訓典禮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102年行政院中高階國際經貿談判與訴訟人才培用班」開訓典禮,除期勉學員全心投入,並強調政府將持續培訓相關人才,以協助國家站穩腳步、向外發展。
總統致詞時表示,此人才培用班的開班為他10多年來「人才夢」的實踐踏出第一步,過去他在政治大學任教時,即曾藉由講授國際法實務培植相關人才,如今透過政府來推動,相信成效將更為顯著。
總統認為,我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位居相對重要的位置,例如2005年美國《商業週刊》的封面文章〈為何臺灣重要〉(Why Taiwan Matters),以及日前《天下雜誌》的封面故事〈非臺灣不可〉(Why Taiwan Still Matters),皆一再說明臺灣經濟在全球整體經濟供需鏈中,始終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我國貿易談判及訴訟人才不足,且未來預計將有更多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加以出口占我國內生產毛額高達7成的現象短期內應不會改變,因此,我國勢必需要更多談判人才,以協助國家站穩腳步、向外發展。
總統說,近10年來「世界貿易組織」(WTO)功能萎縮,杜哈(Doha)回合談判始終沒有進展,因此各國多回到雙邊談判領域,然而,我國人才不足,又受到外交孤立影響,在此領域力量較弱。不過,此現象在3年前我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取得突破,緊接著又與新加坡及紐西蘭洽簽經濟合作相關協議、與日本簽署投資保障協議,今年3月並與美國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協商,由此可見,我們未來將需要更多談判人員,故應儘速培訓人才,以免因為人才不足而使國家利益受損。
總統認為,談判內容並不僅限於國際事務,亦包含兩岸及其它領域,並牽涉經濟部及外交部等部會,業務非常多元,因此學員應自我多方磨練,勿自我設限。總統舉例,儘管課程是國際經貿法,但可能涉及公法及私法或其它法律,尤其是觸及兩岸問題時,儘管不適用國際法,但不一定不能比照,就像過去經常發生的兩岸劫機事件,即比照相關海洋反劫機公約而獲得解決。此外,日前我與日本談判漁業協議的過程中,亦涉及漁業、海洋法等議題,顯見談判人員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一旦忽略某個環節,結果即可能不盡理想。
總統強調,談判是一門「施與受」(give and take)的學問,必須瞭解對手狀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以日前《臺日漁業協議》談判過程為例,我方呼籲雙方同時擱置主權爭議,將焦點集中在資源開發方面,因此獲得突破。而外交部亦設計「無損權益條款」,換言之,協議內容不致影響雙方在海洋法上所做的任何主張。同時,雙方運用海洋法「共同養護與管理區」之概念做為暫時措施,先解決漁權爭議,主權議題日後再談,使長達40多年的釣魚臺列嶼爭議,首次找到解決方案。
總統並勉勵學員持續提升外語能力,全心投入受訓,勿浪費任一秒鐘,同時也要瞭解如何與訴訟人員溝通,希望透過培訓,突破過去的侷限與框架,拓展學習領域,讓外交、經貿及其它領域的人才均能具備相關知識與背景。
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袁健生、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黃富源、考試院考選部長董保城、外交部次長石定及經濟部次長梁國新等人均出席是場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