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05月07日
總統主持102年5月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
總統府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月會邀請「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以「核電關鍵報告-兼論七彩能源與環保」為題發表專題報告。
月會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陪同抵達會場,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江宜樺、司法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長關中及監察院長王建煊等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月會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法務部次長陳明堂、中央銀行副總裁楊金龍、駐吐瓦魯國大使張明、駐斐濟大使程其蘅、駐德國大使陳華玉及駐希臘大使張國葆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由郭校長進行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摘要如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外海發生9級大地震,隨之而來的海嘯造成福島核電廠發生氣爆事故,該事件也引發臺灣內部對核能的不同看法,能源安全、核四興建、核廢料處理及替代能源等成為關鍵問題。
1951年美國愛達荷州興建全世界第一座核電廠,證明核能除了製造武器外,亦能產生電力為人所用;1954年蘇聯的歐伯寧斯克(Obninsk)核電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供電力的正式核電廠;全世界第一個投入商業營運的核反應爐則位於英格蘭溫德斯格爾(Windscale),它於1956年開始運行,最初的輸出功率為 50兆瓦,與其它能源共同供應民生用電;此後核電漸受世界各國重視,日本並於1966年首次投入核電。
核能做為發電用途後,1979年美國三哩島電廠發生事故,1986年俄羅斯車諾比電廠亦發生事故,兩者皆肇因於人為疏失,2011年福島電廠事故則為政府決策問題,迄今全世界仍有13%的電力由核電供應。
美國、法國、日本與俄羅斯為現今世界上的核電大國,南韓則從1980年開始發展核電,並立下在20年內成為世界第三大核電技術輸出國的目標,而許多石油輸出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科威特等亦發展核電。
一般人認為核能電廠周圍的輻射很強,事實上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皆具有背景輻射,例如香港建築多採用大理石,且房屋高度密集,通風不良,放射性極強,一般人可能因此認為香港不安全,但根據上個月的統計資料,香港女性壽命為全世界第二長。
至於大家關心的核廢料問題,基本上核能發電會產生三種污染物,第一種為低階污染物,例如工作人員身上的衣物,放射性低且容易處理;第二種為中階污染物,例如福島核電廠產生的廢水,對人體有相當危險;第三種為核廢料本身,高溫、具毒性與極強的放射性,此亦為臺灣民眾非常憂慮的問題。然而現今的核廢料處理技術已有進展,包括將核廢料進行乾性儲存,降低其溫度與放射性;此外,目前核能發電所使用的核燃料經過處理,仍有90%以上未使用,因此法國與美國願意回收核廢料,從中提煉「鈽」來製作新的核反應堆,但最好的方法仍是有效利用核燃料,以減少廢料產生。
我們選擇發電來源時,必須在「能源與環保」、「可靠性與可持續性」及「經濟福祉」三者中尋求平衡,當能源不具有可靠性與可持續性時,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在謀求經濟發展時,亦須兼顧能源永續與環境保護。因此,如何追求能源多元化,並平均分配可能的來源,係現今各國政府面臨的一大問題。
有關外界質疑核四是「拼裝車」、安全性有很大的問題乙節,其實拼裝本身不是問題,而是要看拼裝的方式、人員的控制,以及是否能透過系統的自動控制減少人為的操作不當。因此談及能源問題,我們必須以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如此一來對事情才能有清晰的瞭解。
專題報告結束後,總統首先提問核能發電是否為世界趨勢,郭校長回應說,新能源的產生係源自於人類的需求,因此石油危機發生後,核能發電漸受重視,不過每逢核電廠發生事故,人們就會對核電產生顧慮,發展即會減緩;雖然2011年迄今,各國對核電需求是有減緩趨勢,但在此之前則是維持成長,且上述趨勢為短期現象,在此同時各國仍尋求加強核電基礎,許多國家甚至全力發展核電,目前支持廢核最主要的國家是德國,而最關注核電議題的國家則是日本與臺灣,其他國家則傾向支持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