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屏東縣泰武鄉出席「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開學典禮」時表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已核定設立3所部落學校,預計10年內規劃增設30所,以全面扶植原住民族文化發展。
總統致詞時首先以排灣族語問候現場師生及鄉親,並表示,今日他出席是項活動,感到相當欣慰,因為政府已逐步落實協助原住民族尋回部落文化之政策,讓原住民體驗傳統生活,並為保存原住民族文化邁出重要一步。
總統說,臺灣得天獨厚,有這麼多原住民族豐富在地文化內涵,而今年適逢「小龍年」,總統府製作的春聯及紅包袋亦特別以具排灣族「原」味的百步蛇圖案做為設計樣式,希望於日常生活中呈現更多樣化的原住民族文化。
總統指出,我國憲法規定教育是基本人權之一,原住民族同為中華民國國民一份子,當然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不可否認,現階段我國教育仍以漢民族教育為主體,因此政府理應讓原住民族有機會學習自己的族語及文化,而他所提出的「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之一,即以「原住民部落學校設立」做為發展重點。對此,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已於去年12月核定設立大武山部落學校與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今年3月亦核定阿美族Cilangasan部落學校,未來規劃每年增設3所學校,預計10年內可望為全臺14個原住民族設立30所學校,讓原住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後世,並為原住民族教育史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總統強調,政府扶植原住民族文化之目標係讓原住民下一代更有「原」味,成為真正的原住民,使渠等不僅瞭解漢民族文化,更瞭解自身文化,尤其原民文化具獨特性,政府部門更須特別關切;此外,臺灣有各式原住民族群,由於人數不一,因此政府在設立部落學校時,亦須考量不同族群特色,並設立若干標準,包括入學者須完全出於自願,且必須認真學習,以收學習成效,對先人所遺留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例如防災及如何與其他族群和諧相處等經驗,後世子孫更應努力學習與傳承。
總統也指出,政府發展原住民族政策之宗旨係「尊重差異、公平正義、推廣自治、自主發展」,希望從中展現原住民族的特色,期能豐富在地文化,進而協助推廣國民外交。人類學研究即顯示,臺灣係南島文化發源地之一,因此國內許多原住民語係與南太平洋國家語言相通,例如排灣族語Aliyan為「朋友」之意,帛琉語Alli則有「問候」之意,兩者讀音相近,均表達友善之意;而他出訪友邦吉里巴斯共和國時,亦向該國總統湯安諾(Anote Tong)表示,兩國人民在文化根源上可能一致。由此可知,我們在南島文化中係扮演重要角色,而原住民族文化之傳承在內政及外交工作上亦發揮了重要功能。
總統現場也頒發「部落學校」銜牌及8名教師教學聘書,並頒授具傳承排灣族文化之器物—獵弓與背帶式織布機,由學生代表接受;陳枝烈校長也熱情回贈總統該校書包,總統立刻試揹,贏得與會嘉賓掌聲。
隨後,總統前往會場附近的小米田,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大川及學生代表一同體驗小米播種、灑米及扒土覆蓋等儀式,為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教學課程正式揭開序幕。
包括「大武山部落學校暨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顏成仁、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校長陳枝烈、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大川、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甘逸驊及立法委員蘇清泉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