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03月21日
總統出席美國商會「2013年亞太區美國商會年度大會」暨「2013謝年飯」
馬英九總統晚間出席美國商會「2013年亞太區美國商會年度大會」暨「2013謝年飯」,說明我國具有「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臺商全球總部」及「外商區域總部」之絕佳條件,並盼能與我主要貿易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總統以英語致詞時首先感謝該商會對強化臺美經貿關係的貢獻。總統說,美國商會在臺成立62年,是臺灣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外僑商會,一向是臺美雙邊關係的重要推手,也是臺灣經濟與世界接軌的橋樑。尤其本年主辦的「2013年亞太區美國商會年度大會」是繼1993年後再度在臺北盛大召開,有來自亞太地區22個經濟體、多達28個美國商會的重要成員在此齊聚,探討亞太商界面臨的重要議題,意義重大。
對於該商會選擇在臺灣召開此一重要經貿會議,總統表示高度歡迎,並相信在我國的積極參與及區域夥伴的共同努力下,亞太地區的跨國經貿合作定將邁向嶄新紀元。
總統提到,回顧2012年,全球經濟受歐債及美國經濟趨緩影響,對於亞太各國及高度依賴出口的臺灣,挑戰頗大,但不足以動搖亞洲在全球經濟比重不斷增加的事實。去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2030年全球趨勢報告,即預測2030年國內生產毛額加上人口、軍事預算及科技方面的投資,亞洲將超過美洲與歐洲的總和。
針對亞洲將持續做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總統進一步說明我國有能力扮演更關鍵的角色。總統指出,臺灣是亞洲產業鏈的樞紐,世界銀行2012年「全球知識經濟指數」評比,我國在亞洲名列第1,可見我國極具「全球創新中心」及「亞太經貿樞紐」的條件。此外,臺灣位於東亞中心,與中國大陸在地理、文化上淵源深厚,自他上任以來,積極改善兩岸關係,迄今雙方簽署18項協議及2項共識,不但擴大兩岸經貿關係,也增加外商來臺投資誘因,例如根據該商會「2013年商業景氣調查」顯示,擴大並加速《兩岸經濟協議》(ECFA)相關措施,對臺灣整體及所屬企業發展有利。因此臺灣亦同時具備做為「臺商全球總部」及「外商區域總部」的絕佳條件。
總統談及,我政府致力於和緩兩岸關係,對區域安全穩定及經貿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另,我海外臺商極具經貿與投資實力,例如對中國大陸方面,去年兩岸貿易額即高達1,624億美元,我自中國大陸貿易順差達751億美元,陸客來臺人次更達258萬人;對東南亞國家部分,截至去年10月止,我國在東協累計投資總額達850億美元,是越南第1大、泰國第3大、馬來西亞第4大的外資國,另我國與16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國家的貿易總值達3,358億美元,佔我國全球貿易總值的近60%,顯見我與東協等區域國家的經貿關係至為緊密。
總統也提到,我政府自去年起即積極與大陸進行《兩岸經濟協議》後續之服務及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可望分別於近期及年底前達成共識。另,兩岸兩會計劃將互設辦事處,期使兩岸事務制度化,除可成為臺灣最佳防線之一,並可強化對雙邊人民之服務,更進一步提升我與大陸之關係。是故,無論是以臺灣為據點拓展大陸商機,或是共同攜手在東協新興市場提升經貿合作等各方面而言,臺灣均是不可輕忽的重要角色!
總統強調,為開創動能,迎向挑戰,我政府刻正積極推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著重提升臺灣經營環境及鞏固產業核心優勢,包括推動桃園航空城及3個自由經濟示範區等計畫,全力將臺灣打造成自由經貿島;並以推動法規鬆綁及「三業四化」政策(即「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科技化」及「傳統產業特色化」),致力提升產業附加價值,促使我經濟升級轉型,貿易環境更自由開放。
總統重申,我與美國在化解美牛萊克多巴胺爭議後,已於日前重啟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有了該協定,我國就有更多不同的途徑來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未來我政府將持續以「堆積木」方式,爭取與美國逐一洽簽各項合作協議;我與新加坡、紐西蘭的經濟合作協議也將進入談判最後階段,希望在年底之前即可達成具體成果。
總統也分享他日前出訪教廷,參與新任教宗就職大典之過程,除再次讚揚教宗之平易近人,亦表示此行係我與教廷建交71年以來,中華民國總統首次與新任教宗會晤之紀錄,意義重大,而我亦將持續與教廷發展更密切合作關係,其中包括輔導來自大陸神職人員之訓練計畫,相信除有助其與教廷之正面互動,亦能增進兩岸人民之交流,成為良性循環。
隨後,總統與行政院長江宜樺、「臺北市美國商會」會長余智敦(Alan T. Eusden)及「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馬啟思(Christopher J. Marut)等共同合影紀念,見證臺美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