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03月14日
總統出席「經濟高峰會-臺灣經濟成長與競爭力」
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臺北寒舍艾美酒店出席由英國《金融時報》與渣打銀行共同舉辦的「經濟高峰會-臺灣經濟成長與競爭力」座談會,並說明政府強化國內經濟與產業發展之策略運用及相關成果。
總統以英文致詞時表示,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刻正重新整頓,不僅歐美市場進入調整期,亞洲開發中國家亦呈現快速成長。有鑒於此,臺灣應具備創新的政策思維,故政府現階段已採取「鞏固產業核心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及「優化國內經商環境」等三大策略,期能強化我國經濟成長動能,並進一步提升臺灣整體競爭力。
針對「鞏固產業核心優勢」部分,總統指出,隨著中國大陸逐漸發展為消費型的內需市場,以及歐美國家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我國產業亦面臨結構轉型與升級之挑戰。對此,政府已透過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與科技化及傳統產業特色化等「三業四化」方式,積極增加國內產業附加價值,並進一步提升國民所得及創造就業機會;此外,政府亦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提供企業在技術、智慧財產、人才及品牌行銷等領域之客製化輔導,以打造更多臺灣中堅企業的「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
總統也談到臺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之重要性,強調東協各國所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將於今年正式啟動,同時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也規劃於今年3至4月啟動「東北亞自由貿易協定」,而美方亦積極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總統認為,臺灣不能置身於這些重要的區域經濟體系之外,因此他就任總統後,即與我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並希望於未來數月內針對「服務貿易」部分進行協商,以及於年底前完成「貨品貿易」協商,而透過該協議之簽訂,亦促使日本與我簽署「臺日投資保障協議」,進一步增進臺日貿易合作關係。
總統說,政府目前正與新加坡及紐西蘭洽簽經濟合作協議,尤其星、紐兩國係「跨太平洋夥伴協議」會員國之一,倘與其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將可創造我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之條件;此外,我與美方日前亦恢復「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協商,希望未來能以「堆積木」(building blocks)方式,持續推動雙方經貿關係。
總統進一步表示,為提升我國經商環境,政府持續進行法規鬆綁工作,除調降營業所得稅率至17%,亦將僑外投資由「事前核准」改為「原則事後申報,例外事前核准」,同時也放寬外人投資負面表列等事宜,以利外商投資。
總統強調,臺灣經營環境在國際各項評比中均名列前茅,例如「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布的《投資環境評比》,我名列全球第4;「世界銀行」(WB)公布的《2013年經商環境報告》,我名列全球第16,較去年進步9名;「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我則排名全球第7;又,「富比士(Forbes)雜誌」公布的2012年「最適合經商國家」,我亦超越日本與韓國,排名全球第16,加以國內經濟已由去年第4季逐漸復甦,相信臺灣未來將在國際競爭中更加突出。
包括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淩大為(David Pilling)、首席國際事務評論員Gideon Rachman、渣打集團首席行政總裁冼博德(Peter Sands)、201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沙金特(Thomas Sargent)博士及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