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2年02月26日
總統出席「臺北市歐洲商務協會」成立25週年慶祝酒會
  馬英九總統中午出席「臺北市歐洲商務協會」成立25週年慶祝酒會,除感謝歐商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並期盼進一步深化臺歐各項交流與合作關係。
  總統以英語致詞時表示,歐洲商會自1988年成立以來,對促進臺灣與歐洲間的經貿投資關係,以及臺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回顧該會成立前後,臺灣正發生一連串重要事件,包括1987年政府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展開國內民主化進程,同時開放國人赴中國大陸探親,引領臺灣進入新的紀元;1988年蔣故總統經國過世,同年年中行政院成立專責機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前身),負責處理中國大陸相關事務。歐洲商會可謂見證了臺灣的發展過程。
  總統指出,歐洲商會在去年發布的建議書(Position papers)中,以「釋放臺灣虎,解除經濟增長的枷鎖」為題,鼓勵臺灣釋放如猛虎般的經濟活力,充分發揮潛力,以超越香港、新加坡與南韓三虎,相當契合我國現今的處境。去年受到國際景氣不佳的影響,臺灣經濟整體表現不如預期,初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僅1.26%;惟自去年第四季開始,多項經濟指標逐漸好轉,因此政府已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調高為3.59%。
  談及外國在臺投資,總統表示,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最新公布的報告指出,2012年臺灣主要競爭對手的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皆出現下滑現象,例如中國大陸為-3.4%,南韓為-11.9%,香港則為-24.6%,而臺灣卻在逆勢中成長,2012年的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39億美元,較前年成長超過兩倍,顯示我國內景氣已逐漸脫離低迷狀態,步入復甦的軌道。
  總統說,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BERI) 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臺灣的投資環境評比排名居全球第4,在列入評比的全球50個主要國家中,僅次於新加坡、瑞士及挪威;因此,今年對於外國投資者而言,「將會是投資臺灣更好的一年」。另依據經濟部統計,自1952年起至2012年12月底止,歐洲廠商是我國最大海外投資來源,政府深盼未來與歐洲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針對區域經濟合作,總統告訴與會者,臺灣在21世紀初展開的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中幾乎被邊緣化,尤其過去10年臺灣的經貿夥伴皆加入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亞洲惟有臺灣和北韓被排除在外;因此他於2008年上任後,致力改變不利的現況,特別是臺灣的外交孤立,首先與中國大陸展開協商,3年前雙方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目前該協議僅占我國對大陸出口項目的20%,政府正積極協商後續事宜,可望於今年完成服務與貨品貿易之協商;此外,我與新加坡及紐西蘭洽簽經濟合作協議也進展順利,期盼未來數月就會有正面成果。
  談及臺歐雙邊交流,總統認為,歐洲於2011年11月正式給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對於促進雙方互動交流極有助益,過去兩年我國赴歐的觀光客成長近40%,國人除欣賞歐洲的藝術與文化,其強勁的消費力對活絡當地經濟亦有貢獻。此外,目前全球共有8個國家與我國簽署打工度假協定,包括歐洲的德國、英國及愛爾蘭3個國家,也期盼未來有更多的歐洲國家與我國簽署相關協定,以促進雙方交流。
  總統強調,歐盟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臺歐雙方可先進行經貿研究,待時機更成熟時,雙方可從洽談「貿易振興措施」協議(EU-Taiwan Trade Enhancement Measures,TEM)開始,再逐步邁向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A)的目標。
  總統也提到,歐洲的發展與概念帶給他許多啟發,也形塑了政府的政策,例如東西德在統一前的互動方式與經驗,可做為臺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參考;其次,歐洲在第二次大戰後,德國與法國為重建友誼,開放國內學生到對方國家當交換學生,以深化彼此關係,此亦影響我國開放陸生來臺的政策。自今年起,政府將進一步開放3,000名陸生來臺就讀,除可增進兩岸年輕人的相互瞭解,亦有助於維持兩岸穩定及和平的關係。
  總統表示,他曾於1992年赴德國慕尼黑參加會議,發表演說談及臺灣可與歐洲合作進軍大陸市場,此概念當時還只是理想,但過去20多年來,已有歐洲公司在臺灣設置區域總部,打開西進大陸之門;尤其兩岸迄今已簽署包括ECFA在內的18項協議,期盼歐洲商會利用此契機,擴大對臺投資,並與我廠商合作,攜手進軍大陸市場,共創雙贏。
  包括「臺北市歐洲商務協會」理事長Giuseppe Izzo、首任理事John Brinsden、外交部次長史亞平及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袁健生均出席是項活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