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2年02月25日
總統主持「102年2月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
  總統府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月會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以「人文創新 共創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月會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陪同抵達會場,吳敦義副總統、考試院長關中、監察院長王建煊及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均與會。
  月會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新任駐歐盟兼駐比利時大使董國猷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由吳校長進行專題演講。
  演講內容重點摘要如下:
  創新係運用新的生產要素或是將原有的要素賦予新意義並重新組合,產生新的事物,技術雖為其中最重要的新要素,但建設創新社會,除了重視科學技術以外,更要建立「人文創新」的思維邏輯,才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幸福。
人文創新包含以人為本、在地創新及共創價值三個核心思維。以人為本意指創新要從需求出發,為人民社會創造價值,並以未來美好的生活想像為藍圖,讓大家有感;其次,創新要融入在地的人文地理元素,透過在地實驗,分享創意成果,進而發展出適切的服務模式。再者,創新要能讓科技與人文、生產與消費,以及製造與服務彼此相互融合,除了架構與體制上的創新外,更應鼓勵大眾共同參與,讓創作者、使用者與合作廠商形成團隊,共創價值。
  人文創新共有產業、區域及社會三個面向。產業是創新的第一個面向,從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趨動、製造趨動、投資趨動,到科技趨動、創新趨動,臺灣的科技創新除了要建全整個價值鏈的機能與聯結外,觀念的改變可能更為重要。首先,創新應是需求導向,透過新產品、新服務創造附加價值;其次,新產品的價值創造應是透過不同領域的技術組合,再結合品牌通路、產品設計與顧客服務的整體創新;第三,臺灣的企業平均規模不大,在全球市場競爭時需慎選本身定位,若能分散注意力,深刻體會不同文化消費族群的偏好,結合臺灣本身的製造優勢,不一定需要依賴尖端的科技,也有機會形塑獨特的商品創新。
  其實,人文創新的理念不僅能夠引導科技研發為產業創造附加價值,還能誘發更多的創新思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其中服務創新與文化創意是兩個最重要的範疇。成功的服務創新需要依循人文創新的理念,同時融入在地元素並運用適切科技,清楚陳述一個嶄新的價值主張,如此才能為顧客帶來精緻的生活。其次,臺灣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本,又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非常適合發展文化創意,未來相關的發展政策應從「人文創新」的理念出發,多關注「人本、在地、共創」的特質,才能真正有助於文創產業的發展。
  人文創新的第二個面向要關懷我們生長的土地。臺灣的土地利用從最早的農業、製造業(加工出口區、工業區)到現在的科學園區,運作的內涵與型態雖有調整,但仍與大家的期待有所落差,未來的創意園區要能夠同時兼具創作、生活、消費、 展演與交流等不同的機能,讓園區不僅成為創意人工作的基地,更是城鄉的亮點,觀光客的最愛。此外, 臺灣的每一個縣市如果能結合本身的地理與文化資本,加上在地人的創意,就有機會形成獨一無二的創意城鄉,進一步積極加入全球創新體系,聯結全球的創新資本,成為亞太地區引爆擴散創新典範的據點。
  創新社會是人文創新的第三個面向。產業創新可能為企業帶來新的市場與新的成長機會,創造經濟價值,但人文創新更關心社會問題的解決與社會價值的創造,而這些都有賴個人才能的發揮和政府、企業、社會團體與非營利組織等團隊力量的整合。因此,志工、第三部門與政府治理的創新便是另外一個值得關心的面向,這些創新都需要依循「人本、在地、共創」的原則。政府除了均衡在科技創新與人文創新的關注與投資外,還需要以「積極但穩健」的態度,以「想像」、「實作」、「試點」及「擴散」的創新邏輯,依循一定的步驟推進。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理解創新的涵蓋面甚廣,未來臺灣不僅要能創造許多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提供更多具有高成就感的就業機會,還要擁有一個高關懷的社會系統,高品質的生活環境。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重視科技創新外,發揚人文創新「人本、在地、共創」的理念,落實「產業創新人文化,區域創新國際化,社會創新專業化」的策略,重新定位大學的功能與角色,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