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2年01月14日
總統出席「102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
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佛光大學出席「102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除肯定與會校長及嘉賓對教育工作的辛勤付出,並期許透過今日會議的相互交流,共同擘劃更完善的高等教育願景,再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高峰。
總統致詞時表示,此次大會主題為「關鍵十年,高教蛻變」,與他前年所提出「黃金十年」中的「優質文教」施政願景有許多相互呼應之處。「優質文教」涵蓋「文化創意」與「教育革新」兩大主軸,在「文化創意」方面,即臺灣文化融合傳統中華文化及臺灣自由民主所孕育發展出的特色;在「教育革新」方面,則是以「持續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及「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重鎮」為努力目標。
總統指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12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我國排名全球第13,其中「高等教育與訓練」位居全球第9;「世界銀行」(WB)公布的2012年《全球知識經濟指數評比》,我國在全球排名第13,在亞洲更名列第一,超越日本、韓國、香港與新加坡,這代表我國在許多方面具有相當優勢。
總統亦肯定教育部推動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有效厚植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另,在產學合作方面,總統則期望相關部會能加快改革腳步,早日化解現階段學用落差的困境。
總統認為,我國人才供應目前存在3項主要問題,包括「教師專業實務能力待加強」、「學生結構快速變遷」及「學生全球移動能力仍待提升」等。
總統進一步說明,民國 80學年度我國專科畢業生有8萬1,683人,同時間大學畢業生為5萬4,375人,至99學年度專科畢業生減為2萬463人,大學畢業生則成長為22萬8,878人,學生結構變化非常巨大而快速,此情況已造成擁有精熟技術的初中階人力產生缺口。此外, 91學年度時,博士班僅有1,904個學制班次,至100學年度時,已大幅增加至3,326個,其中所衍生的師資質量及學生能力等問題,引起社會關切;另,少子女化現象使我國各級學校面臨學生來源不足的窘境,大學亦將在105學年度面對第一波的衝擊。
針對大學國際化及我國學生全球移動能力不足問題,總統指出,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不錯,惟大學學生運用外語溝通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此外,我國青年學子出國留學風氣不如以往,例如民國101年留學美國的人數已降至2萬4,818人,低於大陸的15萬7,558人、印度的10萬3,895人及南韓的7萬3,351人,此一趨勢恐導致海外人才庫面臨斷層。
展望未來,總統強調,政府刻正努力規畫及執行3項策略,首先,政府將以中國大陸「二一一」工程所涵括學校為目標,逐步擴大對其學校學歷之承認範圍,並積極招收大陸專科學生至我國2年制技術學院進修,以持續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之競爭力及合作機會。其次,總統亦舉他日前參訪苗栗縣臺灣保來得公司的經驗為例,指出該公司多年前即與學校合作並安排高階主管到校教授「客製化課程」,不僅生產出世界第一的「微型馬達含油軸承」,亦為產學合作樹立極佳典範。總統並提到,國科會、經濟部及教育部刻正積極研商「產學大、小聯盟」等方案,期能有效縮短學用落差;此外,教育部已邀集學者專家及產業界人士組成「人才培育指導委員會」,透過公聽會等各項溝通方式廣泛蒐集意見,並將於今年5月提出「人才培育白皮書」,做為我國培植具競爭力人才的策略。
總統重申,臺灣未來在全球經貿所扮演的角色,應是「關鍵元件及精密儀器的製造者」;目前經濟部已委請工研院及國內各大學合作開發包括半導體製程設備、高階醫療器材基礎技術及通訊系統等「工業基礎技術」,期能逐步建立10項國內過去未能發展之技術,以達到關鍵元件「進口替代」之初步目標,政府亦將持續努力,協助國人創造更多的「中堅產業」及「隱形冠軍」,期使我國企業均能有效獲得合適的人才,永續穩健前行。
包括教育部長蔣偉寧、佛光大學創辦人星雲大師、校長楊朝祥、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曾志朗、吳清基、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吳思華、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賴鼎銘、國立科技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陳希舜、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朱元祥及專科學校教育聯盟理事長陳文貴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