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1年12月25日
總統出席「民國101年12月中樞慶祝行憲暨總統府月會與宣誓典禮」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民國101年12月中樞慶祝行憲暨總統府月會與宣誓典禮」,並聽取前副總統蕭萬長以「以積極態度迎接未來挑戰-臺灣的全球經濟戰略」為題發表專題報告。
  月會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陪同抵達會場,吳敦義副總統、立法院長王金平、司法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長關中及監察院長王建煊等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月會開始,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新任駐印度大使田中光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由蕭前副總統進行專題演講。
  專題報告內容為:
  今天是101年中樞慶祝行憲暨總統府月會,很榮幸在這個場合和各位共聚一堂。值此歲末除舊佈新之際,我要以「以積極態度迎接未來挑戰」為題,向大家報告臺灣的全球經濟戰略,希望能拋磚引玉,有助於當前政府拚經濟的各項努力。
  一、2012 年的回顧:
  今年是世界經濟動盪的一年,也是臺灣非常辛苦的一年。今年年初,許多人以為,如果歐元區主要的債務國家能順利度過三、四月的償債高峰,歐債危機造成的經濟不確定性將大為降低,因此有利於歐元區實體經濟的復甦;另一方面,執世界經濟牛耳的美國,復甦的腳步雖然遲緩,但並未停頓,甚至可望隨著總統大選而加快。因此,多數的研究機構和專家普遍預期今年下半年全球的經濟表現將優於上半年,也都對今年景氣持較樂觀的看法。
  然而事與願違,今年全球經濟一路走來更形動盪不安。歐元區不僅未能找到解決歐債危機的根本之道,反而因紓困和撙節方案在各地遭到阻礙,造成經濟與社會更大的波動;如今看來,歐元區今年幾乎已確定是衰退的一年。而美國景氣持續低迷,迫使美國聯準會在今年兩度推出「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企圖為經濟復甦創造有利條件。至於做為亞洲經濟主要拉動力量的中國大陸,受到國際景氣不振,以及國內投資和生產環境惡化的拖累,經濟也明顯放緩。因此,今年下半年全球的經濟氣候陰暗低沈,與原來多數的預期相反。 
  臺灣是一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自然無法倖免於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在前兩季都出現負成長,第三季也只有輕微的正成長。出口的衰退更明顯,除了對東協國家的出口尚能維持正成長,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平均衰退將近 10%,對中國大陸出口平均衰退約 5%。主計總處在年初時對於今年經濟成長率還預測將超過 4%,後來卻一路下修,如今認為經濟成長率將僅稍高於 1%。這些數據都顯示,臺灣的經濟又再度遇到發展的瓶頸。
  二、臺灣經濟的困難:
  在這個時候,大家都想知道:目前的經濟困境究竟是來自景氣循環的短期因素,還是結構性的長期因素?如果是景氣因素,我們只需要靜待全球景氣復甦,經濟自然就會好轉;但如果是結構因素使然,目前的困難就不會自動消失,反而會繼續影響未來的經濟表現。從過去的許多檢討來看,短期的景氣因素固然很重要,需要我們觀察,但結構因素才是目前經濟困境的關鍵。
  在產業面向上,臺灣多年來已經發展出許多極具效率的廠商,他們擅長於改良製程和降低成本,因此成為國際上許多產品主要的代工廠商。這些廠商雖能大量生產,但缺乏關鍵技術與創新,以致無法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為了確保生產優勢,這些廠商或者外移,或者採用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方式,以求降低成本。這種生產模式造成國內就業機會流失,整個產業更逐漸弱化。
  從總體經濟的層面上來看,我國經濟越來越依賴出口帶動,2011 年的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占 GDP 的比重)已接近七成。出口雖然持續增加,但由於產品附加價值無法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條件近年持續下滑,表示相同的出口所能換得的代價越來越低。而出口產品過度集中在少數電子資訊產業,也使我國經濟深受這些產業的景氣所影響。不僅如此,臺商過去多年來藉由對大陸投資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貿易,加上兩岸產業逐漸形成垂直分工,我國的出口地區於是高度集中於中國大陸,這種現象並不利於我國的經濟穩定。
  除了經濟與產業的結構因素,外在的國際經貿環境也是臺灣必須面對的困難。我國主要貿易競爭對手韓國,早就在區域經濟結盟上積極佈局,韓國至目前為止已與其9個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均簽訂FTA,現在又正在進行另外7個FTA 的談判,所以韓國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去年七月已經生效,韓國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於今年三月生效,而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更將於明年開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此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大陸已於 2010 年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今年十一月時,東協又進一步宣示將於明年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 的協商,成員除東協、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外,還包括澳洲,紐西蘭和印度,預計於 2015 年完成談判。
  最使人憂心的是,臺灣完全被排除在多數自由貿易談判之外。除了與中國大陸的 ECFA 談判外,我國目前只與少數幾個國家洽簽自由貿易談判,如新加坡和紐西蘭。我國雖也在為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而準備,但尚未能實際加入任何多邊自由貿易區域。臺灣如果在區域經貿結盟中被邊緣化,未來對外貿易將陷入更困難的局面,而產業競爭力也會被侵蝕殆盡。
  三、臺灣經濟的全球戰略:
  如今臺灣面臨內在經濟結構與外在經貿環境上的諸多困難,我們不能再停留在過去臺灣賴以成功的發展模式中,而必須以新的視野與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並且以積極的態度迎向挑戰。
  以下我謹提出一些想法,就教於在座的諸位先進:
  (一)臺灣的全球定位:
  我們必須體認到,臺灣過去以資本投入和成本控制為基礎的代工模式已經無以為繼。如今,產業的國際分工更為複雜精細,消費型態也走向個人化與精緻化。臺灣應該針對這些趨勢,發展自己的優勢,以確立在全球經貿體系中的定位。
  臺灣最為人稱道的是地理、文化、以及人才優勢。臺灣位於全球四大經濟體(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東協)之間的樞紐位置,這使我們能夠輕易連結四方的產業與市場。臺灣獨特的歷史背景讓我們的文化極為多元,既能掌握中華文化的精髓,又能與日本文化相銜接,也不會與西方文化太過陌生。而我們充滿活力的社會和教育制度,更源源不絕地培養出許多高素質人才。這些特色綜合起來就成為獨一無二的臺灣優勢。
  根據臺灣優勢,臺灣可以將自己定位為全方位的「亞太加值服務中心」。生產層面上,我們在製造之外增加服務的內涵,在產品上增加系統設計與解決方案。因為這些加值,臺灣產業可以建立起新的特色,改變在國際分工體系的地位,也才能擺脫在產銷上受外人宰制的宿命。服務層面上,我們引入科技的元素,增加創意與文化的內涵,讓服務更為精細與精緻。這種加值,不僅可以帶動服務業的更新,更可以引領生活品質全面的提升。
  (二)臺灣的發展核心:
  在發展為「亞太加值服務中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體認到臺灣未來的發展核心應該是創新,而非複製。創新可以是產品的創新,服務的創新,營運模式的創新,以及系統解決方案的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創造價值,追求創新才能催化產業內在的改變,臺灣也才能真正轉型為經濟先進的國家。
  創新以人才為本。政府應該以前瞻的眼光與充裕的經費,徹底檢討改進當前的教育科研體系,全面更新已經不合時宜的法規制度,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和留用人才上建立有效的誘因和激勵制度。臺灣不是美國,不必照抄美國制度,但必須有自己的規劃,積極引導人才投入國家重要科技發展和產業創新升級,以發揮最大的效用。
  除了人才培養外,政府也可考慮運用政府可掌控的閒置資金成立「創新發展基金」,協助擴大我國的創新能量。此一基金應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主動尋找與國內產業有關,具有重要創新專利,但缺乏資金的國外企業,利用併購或投資的方式取得這些企業的智慧財產權,以強化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帶動產業的升級發展。
  (三)臺灣的自由開放:
  面對區域經濟結盟的新形勢,臺灣必須加快市場自由開放的步伐,不僅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更重要的是藉此促使臺灣產業更快速的升級轉型。我國雖於十年前就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但政府和企業都並未真正認識到自由化對臺灣的重要性,反而一直採取防禦或規避的心態,以致多年來並未真正落實市場的自由開放。政府近年雖然積極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但進展相當緩慢。這不完全只是國際上對我國是否友好的問題,某些程度上也是因為很多國家認為我國的市場開放程度尚未成熟到足以開展自由貿易談判。我們對此當然應該深刻檢討。
  個人認為,我們不是為了 ECFA 而開放,更不是為了加入 TPP 才開放。我們推動開放是因為認識到,經濟自由化是對產業轉型,以及國家長遠發展有利的路。所以我們的開放應該是自主的、積極的開放,既不是迫於形勢才開放,更不該只有小腳放大,扭扭捏捏的開放。
  市場開放當然會傷害到部分不具國際競爭力的廠商,但也同時會讓具有利基的廠商得到更大的發展。歷史經驗早已證明,市場封閉只會使產業繼續衰弱,唯有開放才能加速產業更新,使整個國家更加進步。面對未來的各種經貿談判,政府和民間必須通力合作;產業要坦然面對未來可能的競爭,政府則應協助弱勢產業轉型,以降低市場開放對產業與社會的衝擊。經濟自由化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我們過去在市場和產業的調整上耽誤了一段時間,但只要願意重新開始,永不嫌晚。
  四、臺灣重新出發:
  當前的國際情勢極為嚴峻,國內也面臨了各種問題的挑戰,經濟、政治、社會上的改革都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大家都知道,制度改革必然涉及不同利益的糾葛,乃至在不同群體間產生矛盾與衝突,所以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必須有通盤的考量,依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建立優先順序,然後循序推動。在推動過程中,更必須要有策略、有方法地去作,才能擴大支持面,降低阻力與反彈。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政府多為人民做事,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前政府財政的困難,需要全民共體時艱。美國總統甘迺迪就曾講過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如今這句話特別值得我們三思。我們都期待改革後鮮美的果實,可是如果今天不肯犧牲栽種,哪裡來的收成?
  我今天提出一些全球戰略想法的同時,也要誠懇地呼籲大家團結起來,支持政府所做的改革。分裂的臺灣無法繼續向前邁進,怒目相視的朝野也無法共同撐起一個家園。臺灣已經到了不能不改變的時候,只有大家攜手同心,改革才可能實現,我們才有機會走出衰退的陰影,重建臺灣的光榮。
  我對臺灣經濟前景,深具信心,因為臺灣人有足夠的智慧,臺灣的企業更有打拚的精神,總是能絕處逢生,開創一片天。讓我們凝聚共識,攜手向前,以積極態度迎接未來挑戰,創造臺灣人民更多幸福。
  謝謝各位,敬祝新年快樂!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