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1年11月14日
總統接見第24屆「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與會旅美專家學者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第24屆「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與會旅美專家學者,除說明政府輔導國內產業轉型之具體作為,並強調政府厲行改革、振興國內經濟之決心。
  總統致詞時表示,總統府前資政李國鼎及孫運璿於民國55年共同創辦「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40餘年來共邀集近千名專家學者與會,提供國人最先進、尖端之工程知識。本屆研討會主辦單位-「中國工程師學會」今年除舉辦「工程顧問與工程營造全球化論壇」及「決策力-再造國家競爭力論壇」外,亦特別規劃以「創造臺灣新價值」為本屆研討會主題,探討現代化都市更新、永續環境科技、電動化運輸系統與服務、雲端運算之應用與服務、數位化教育學習,以及高值石化產業等6項議題,內容與政府刻正推動之工業發展計畫完全契合,殊值肯定。
  總統指出,他於就職兩週年時,曾提出「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等六大施政藍圖,當時媒體稱之為「六國論」,其中「創新」及「環保」項目與「中國工程師學會」研究領域密切相關;此外,3年前,前行政院長劉兆玄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生物科技」、「精緻農業」、「醫療照護」、「觀光旅遊」及「文化創意」等六大新興產業;副總統吳敦義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又規劃「電動車」、「綠建築」、「雲端運算」及「發明專利產業化」等四大智慧型產業;其後,行政院亦推動「十大重點服務業」計畫,這些規劃之目的均在提升臺灣競爭力。
  總統也舉政府部門運用「雲端運算」科技,提供國人「網路報稅」、「網路試算」及「數位學習」等服務為例,強調科技便捷化如何提升政府施政效能及改善民眾生活。例如他擔任臺北市長任內,許多學校因SARS疫情肆虐而停課,為不影響學生受教權益,市府特別發展數位學習課程及教材,並成為全臺最早擁有完整數位學習計畫之城市。
  總統也談到,過去10多年來,臺灣經濟雖逐步成長,但勞工階級的薪資所得卻無顯著增加,倘考量通貨膨脹因素,所得更有減少現象;相較之下,德國、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因工業技術於2001年至2008年間不斷進步,工資水準亦分別成長10%、4%及1.2%。究其原因,我國工業效率雖高,並深受世界肯定,但卻缺乏創新及品牌,無法創造新的價值,以致執行效率雖高,利潤仍稀薄。對此,他於今年國慶祝詞中特別強調,「臺灣未來在全球經貿所扮演的角色,應是關鍵元件及精密儀器的製造者」,此不僅能提升國內產品附加價值,更能提高企業利潤,並增加勞動者所得,進而讓我國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中不易被取代。
  總統進一步表示,經濟部目前已結合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國內大專院校共同規劃「十項基礎工業技術」,包括顯示與照明、全電化都會運輸系統、半導體製程設備、高階醫療器材及通訊系統等基礎技術,期能導引我產業突破困境,並厚植國內產業創新動能;此外,該部亦啟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以強化企業研發關鍵元件及精密儀器之能力,並將產業結構由傳統「效率驅動」模式逐步導向「創新驅動」。
  總統指出,我國於2008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政府採購協定」(GPA),成為該協定全球41個會員之一。展望未來,也期盼社會各界摒除保護主義色彩,讓國內經貿更加自由化,尤其目前政府已與中國大陸針對「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收清單之外的五分之四產品項目進行協商,並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等國洽談「經濟合作協議」,過程十分順利,此亦成為我未來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之試金石。星、紐兩國係該協定成員,與他國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時,均能達成95%商品免稅之協商條件,其條件雖略微強勢,但可對我國產生刺激,進而改變國內氛圍,並有助於未來與美國談判時能有所突破。
  總統強調,國內經濟須各方面條件配合,才能逐漸轉好,政府不會因一次挫折而害怕,反而須趁經濟不景氣時厲行改革,待景氣好轉時,國內經濟即可望大幅成長。
  訪賓包括「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林俊華、第24屆「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籌備會主任委員徐爵民及美方籌備會召集人陳錦江等人,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純敬及經濟部次長杜紫軍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