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1年11月12日
總統主持「101年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暨宣誓典禮」
  馬英九總統上午主持「101年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暨宣誓典禮」,隨後聽取文化部長龍應台以「1912」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典禮於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陪同抵達會場,包括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考試院長關中、監察院長王建煊及中央政府機關首長等均親臨與會。
  典禮開始,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包括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郁琦及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等,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
  文化部長龍應台專題報告內容摘要如下:
  1912年前後係一殘酷時代,作家沈從文曾於自傳中描述1910年滿清政府為搜捕革命黨,濫殺村民之景象;1912年國父孫中山先生赴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雖開啟一新時代,但民國初年國家仍處於不穩定狀態,海關及郵政事務仍由外國人所掌控;此外,當時社會亦經歷「改風易俗」時期,包括服裝、纏足及髮型等均有重大轉變。
  龍應台部長也舉伍連德醫師、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等3人為例,說明政府在進行改革及建立新制度時,所需3種不同特質之人才。
  首先,中國東北省於1910年爆發鼠疫,造成約6萬多人喪命,滿清政府立即派遣留學英國的馬來西亞華裔醫師伍連德前往處理,透過解剖醫學診斷傳染病係由飛沫傳染,推翻當時外國醫師認定疫情經由動物間接傳染之論點,並製作中國史上第一個口罩, 同時亦對遺體進行火化,為中國引進現代化公共衛生之觀念。在辛亥革命爆發之際,渠亦前往武漢前線為滿清官兵及革命軍療傷,謹守醫師本分。
  其次,詹天佑於1909年完成京張鐵路後,即擔任粵漢鐵路公司總理一職,負責廣東段鐵路建造工程,並於1911年情勢動盪之際,召集所有員工,要求渠等須妥善辦理移交作業,方可離職返鄉避難。有鑒於此,當時廣州雖深受戰火影響,但詹天佑所負責之路段仍照常通車,未受任何衝擊,可謂在板蕩及疾風中的一股穩定力量。
  國父孫中山先生則結合行動家及夢想家於一身,早年求學時,因村莊交通不便,曾親自動手挖石鋪路,並尋求地方官員協助,最後因不滿滿清政府貪汙腐化,決定棄醫從政,以行動實踐革命。1913年孫中山先生擔任全國鐵路總監一職,並於1921年在《建國方略》提出基礎建設藍圖,擘畫10年內修建16萬公里的鐵路及160萬公里的公路,目前中國大陸已修建完成8萬公里的鐵路及360萬公里的公路。由此可證,孫中山先生亦為一大夢想家,渠之方向及願景是正確與偉大的,當初規劃的夢想在百年內幾近實現。
  龍應台部長認為,政府在大破改革時,需擁有可以看見遠方、有願景、氣魄及夢想之人才,如國父孫中山先生;政府大立時,則需擁有可忍辱負重、一步一腳印、有謀略、堅毅及計畫之人才,如詹天佑在革命動盪時代,仍堅守崗位建設鐵路;而政府在大破與大立渾沌不明及價值觀混亂之際,更需如同伍連德一般之人才,不論外在情勢如何變化,仍專心致力於最重大、長遠及扎根的建設,並期盼政府官員持續做有意義之事,以篤定與從容的態度面對外在情勢,並堅定心中的信念。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