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1年09月25日
總統出席「國際開發合作潮流與臺灣經驗」國際研討會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國際開發合作潮流與臺灣經驗」國際研討會時強調,中華民國將以務實的態度,展現對開發中國家援助的決心與承諾,持續在國際上扮演人道援助者的角色。
總統在英文致詞時表示, 中華民國是世界上少數從接受外援,變成對外援助的國家,從50年代開始,臺灣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時間長達15年;藉由這些外援,我國得以發展水電及鐵路等各項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策略亦由「進口替代」逐步轉為「出口擴張」。後來我國成立農業技術團,開始對非洲等友邦提供農業技術援助,逐步發展援外體系。
總統指出,臺灣曾有接受國際援助的經驗,非常瞭解外援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我國全力發展援外計畫,提供許多友邦包括農業技術支援、職業訓練、醫療援助及高科技領域合作等各項實質協助,不僅符合友邦的需要,也發揮臺灣工業的技術與潛力,創造雙贏的結果。
總統並舉例說明,2年前我國旅居非洲的國人發現,由於布吉納法索電力資源缺乏,學童必須仰賴街燈唸書,因此他們協助政府推動「臺灣一盞燈」(A lamp from Taiwan)計畫,研發可充電的太陽能 LED 燈,讓學童下課帶回家用來讀書、寫字。總統說,他4月訪問布國時,看到學童使用「臺灣一盞燈」寫功課,印象特別深刻,學校老師還告訴他,學童因為晚上讀書的時間更多,考試成績進步了,令他感到非常欣慰。此外,政府也將「臺灣一盞燈」計畫推廣至我太平洋島嶼上的友邦吐瓦魯,協助其打造「低碳島國」。
總統也重申,我國所有的援外計畫,都應符合「目的正當、程序合法、執行有效」三個原則,此一援外做法也獲得友邦及發展中國家的支持。過去兩岸進行外交競爭,浪費了許多重要資源,他於4年前上任後,提出「活路外交」的理念,致力改善兩岸關係,目前我方已與中國大陸簽署18項協議,尤其是「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簽訂,進一步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包括與新加坡洽談「臺星經濟夥伴協議」(ASTEP),與紐西蘭進行「經濟合作協議」(ECA),以及與日本簽署投資保障協議等。
總統說,兩岸關係的改善及穩定,減低了臺灣在國際社會上遭遇的阻礙,對友邦的援助也更有效益。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9月通過「千禧年宣言」(Millennium Declaration),期盼結合全球力量,在2015年前達成包括「消除貧窮與飢餓」等8項千禧年發展目標。透過本次研討會,各國將可瞭解中華民國如何運用技術強項及優勢產業,結合千禧年8大發展目標,在國際上扮演人道援助者的角色。
總統告訴與會者,2年前我國友邦海地發生嚴重的震災,逾20萬人不幸罹難,房屋倒塌及毀損不計其數,臺灣是最早派搜救隊到達當地救援的國家之一,得以及時搶救生還者;至今我國仍派員留駐當地,協助建造200間永久屋安置災民,並持續進行職業教育及公衛教育等。此外,我國發生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以及去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時,臺日雙方人民均相互伸出援手,募款並協助救災,展現愛心,因此目前臺日關係是處於過去40年來最佳狀態。
總統強調,在援外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我國將以務實的態度,展現對開發中國家援助的決心與承諾,加強結合國內民間團體及企業界的力量,並與友邦分享寶貴的「臺灣經驗」,尤其中華民國身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現在雖然缺席,但從未置外於國際社會,未來也將持續在國際上扮演人道援助者的角色。
與會者包括外交部長暨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董事長楊進添及世界銀行前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