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1年09月24日
總統接見英國國會上議院副議長兼臺英國會小組共同主席福克納(Lord Faulkner)勳爵訪華團一行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英國國會上議院副議長兼臺英國會小組共同主席福克納(Lord Faulkner)勳爵訪華團一行,除暢談臺英合作交流計畫,並就釣魚臺主權議題,重申「三組雙邊對話」機制,希望各方均能承認爭議存在及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當地天然資源。
總統致詞時表示,我國目前已獲全球128個國家及地區給予我國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相較4年前他上任時僅有54國及地區,已有大幅成長,其中最重要關鍵當屬2009年1月英國率歐盟之先給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進而影響歐盟其他國家跟進,同時我國人赴英人數亦較未獲免簽證待遇前成長150%;此外,自臺、英雙方今年1月簽署「青年打工度假協定」,英國即成為我青年打工度假的熱門去處之一,申請人數相當踴躍,每年1,000個名額均登記一空,未來希望能再增加名額;又,1985年我赴英留學人數僅36人,但迄今我國每年赴英留學人數約3至4千人,為我海外留學人數第2高國家,僅次於美國,亦有助於促進雙方教育及文化交流。
針對近期國際社會關注的釣魚臺列嶼主權爭端議題,總統首先說明「釣魚臺」一詞可追溯自500年前,於目前日本稱該島為「尖閣諸島」則源自於1843年英國籍船長航行經過釣魚臺時,發現該島南、北小島山峰尖聳,狀似教堂尖頂,故取名為Pinnacle Island,其後再由日本學者命名為「尖閣諸島」,改變中國自古以來所稱「釣魚臺」一詞。
總統說,我國一向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並堅持「國家主權無法分割,但天然資源可以分享」立場,他更於8月5日特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希望相關各方均能同時擱置主權爭議,並共同開發東海資源。
總統特別舉北海油田為例,強調在1960年英國、德國、丹麥及挪威等國均主張擁有該海域主權,當時引發相當大爭議。對此,國際法庭於1969年特別處理「北海大陸礁層案」,並對北海劃界問題提出確定性判決,各國自此開始劃分區域、生產石油,迄今北海布倫特(Brent)原油已成為國際石油著名品牌,亦為決定國際油價的重要關鍵,並讓英國在石油供應及生產上獲得莫大助益。
總統指出,歐洲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共聚一堂協商問題,但臺、日之間無邦交關係,且兩岸關係相當特殊,以致臺、中、日三邊協商不易形成;又,日本與俄羅斯之間有關「北方四島」與「南千島群島」爭議,以及與南韓之間有關「竹島」與「獨島」爭議均訴諸國際法庭仲裁,但唯獨對釣魚臺主權認為無爭議存在,不願提交國際法庭處理,顯然處理爭端標準不同;此外,日本統治臺灣50年,這段期間指定釣魚臺為我臺灣漁民捕魚漁場,但我漁民現今赴該海域捕魚,卻遭日本海上保安廳干擾,影響我漁民權益。
總統認為,任何國際爭端均應避免使用武力解決,以免緊張情勢不斷升高,因此他特別提出「三組雙邊對話」概念,希望就漁業、礦業及相關海域等議題,分別以「臺、中」、「臺、日」及「中、日」等雙邊一組方式進行對話,並待各組產生結論後,再透過「一組三邊」方式進行協商。
總統強調,東海一旦發生戰爭,不但對該區域和平造成傷害,同時臺、中、日三方係全球經濟重要成員,亦將影響東亞地區及全球經濟成長,因此我方不希望看到此一情勢發生。面對釣魚臺爭議,我國基本政策係捍衛主權及保衛漁權,並在各方均承認爭議存在及擱置爭議之情況下,共同開發天然資源,尤其中華民國係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會永遠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但迄今日方尚未承認釣魚臺爭議的存在,此亦阻礙雙方和平協商的進一步發展。
訪問團成員尚包括英國下議院副議長伊凡斯(Nigel Evans)、議員韋廷戴(John Whittingdale)、卜瑞迪(Graham Brady)、耿安竹(Andrew Gwynne)、郝爾絲女爵(Baroness Howells)、藍納勳爵(Lord Rana)及英國駐華代表康博偉(David Campbell)等人,由我外交部次長史亞平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甘逸驊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