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1年08月08日
總統主持總統府月會
總統府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並聽取「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總裁兼執行長卡爾森博士(Dr. Curtis R. Carlson)以「臺灣邁向創新經濟的挑戰與機會」(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 in the Innovation Economy)為題所做的專題演講。
卡爾森博士演講內容重點摘要如下:
其實每一個先進國家都會面臨與臺灣同樣的挑戰,現在已是「創新經濟」時代,是最適合創新、也是挑戰性最多的時機,我們已歷經工業革命進入「創新經濟」,接下來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創新經濟?」,這是需要有適當技術與人才的。
大家都知道,政府、產業界及學界的功能就是要創造高收入工作,才會有「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及國家繁榮,也才有更多資源及資金提供社會福利、公共支出、基礎建設、醫療及退休制度等,而要達到此一目標就必須著重創新。整體而言,臺灣擁有許多優勢,例如製造業、高素質人力資源、法政制度及基礎建設等,但是臺灣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不夠強勁,不足以創造足夠的工作機會,且臺灣的產業大多屬於供應鏈中段。此外,臺灣的創新體系不足,現在也面臨人才外流及缺乏的問題,其中須解決的問題就是教育。臺灣須擁有世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才能培養足夠人才;其次則是生育率,臺灣的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目前臺灣的留境人口不足,所以一定要擬定政策面對人口成長不足問題,因為人口替代率須達到2.3%,才能維持現在的人口水準。
臺灣正努力從「效率驅動」經濟轉變為「創新驅動」經濟,這也是世界的最新趨勢。美國有很多新公司成立,而這些新公司要出頭須有良好的政府及產業合作,這對臺灣也非常重要,要有國家級的政策及新作法,以及注重消費者的研發計畫與製造業,目前的重點是如何建立創新體系吸引世界級人才,例如新加坡的人才不足,所以他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吸引世界級人才,我相信臺灣也有同樣需求。
國家進步的速度必須非常快速,因為全球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瞬息萬變,世界有無窮潛力及無限大市場,雖然臺灣現在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仍應積極去探索龐大的市場。現在是很好的創新時機,不管在哪個領域,只要是對社會重要的領域,都有創新及創造新價值,例如今天世界有10億人加入,但很快的就有70億人加入這個賽局,機會不會減少,但是速度要加快。但是,如果不能好好利用最佳的創新作法,那就不是最好的時機,而會變成最壞的時機。
怎麼做才能在「創新經濟」中脫穎而出呢?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責任做出貢獻,必須做出改變來適應新世界。現在已不是工業革命時期或知識經濟時期,而是「創新經濟」時代,因此社會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適應新現實、人才、法規、做事模式及研究方法才能成功。至於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能夠在市場中創造出新的顧客價值,提供新的服務,而且這個價值必須是永續的,不管對公司或消費者都一樣,無法永續就會被淘汰。有人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團隊合作、創業精神及商業技巧等,這些確實都很重要,但都只是一個面向而已。在上個世紀,美國一個大公司的存活率大約是100年,現在僅剩約20年,長期而言,大公司如果不能盡快做出調整,很快地就會被淘汰。國家也是如此,國家的創新經濟及人才如果不能發揮,那麼人民就會受苦,例如惠普公司(HP)、諾基亞公司(NOKIA)、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等,每位企業執行長都會談論世界競爭更激烈,需要創新,但當被問到創新策略具體內容為何?大家都回答不出來。
其實,臺灣大部分的大企業同樣沒有創新策略,政府機關亦是如此。這樣將會導致一種結果,在消費產業中,十個產品中只有一個產品的壽命可以超過10年,不是因為沒有足夠資源,而是不知道如何建立產品價值。在臺灣如果要成功,就要創造新價值,有些公司很成功,例如創投家Michael Moritz,他投資的公司包括Google、Yahoo及YouTube等,他會看所投資的公司是否有傑出的CEO及團隊,因為擁有這些條件才會成功。處於全球賽局中,沒有辦法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裡,過去競爭對手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才能趕上你,但今天已經不是如此。
至於「創新」包含哪些基本要素?首先是「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臺灣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是世界的領先者,有許多準則是臺灣發明及設立的,並製作出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但這已經是過去式了。其次,臺灣的企業須在產製前端創造出新價值,並減少新知識發想至重要需求發現及產品生產牟利之間的阻礙,才能提高創新經濟成功之機率。此外,創造顧客價值存在位階關係,由最低階的原物料、產品、服務、體驗至最高階的情感項目,顧客價值亦隨之增加。目前臺灣產業處於顧客價值鍊的最底端,須投入大量資本才能成功,但獲取的毛利亦較低,因此臺灣須向美國蘋果公司學習,逐漸往價值鍊最高層邁進,並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本,而非財物資本。另,臺灣專利數量雖增長快速,但多侷限在實體產品製造及設計領域,導致國內業者支付給國外的權利金多高於對方支付予臺灣。雖然臺灣在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及伺服機等硬體設備製造方面領先全球,但僅創造些微價值,因此臺灣產業應進行轉型,結合軟、硬體設備及服務,才能大幅提升價值。
一個國家要有創新經濟,須具備完整的創新體系,包括全球最頂尖研究型大學、全球性工業聚落、優質的創業投資、合作環境及政府政策支持等要件,同時須具備宏觀的視野,以因應全球化的競爭。臺灣雖具備若干競爭條件,但仍須加強補足,可效法新加坡及以色列等積極向其他國家借鏡。目前臺灣最關鍵的是人才斷層問題,「人才」是最稀有的資源,任何企業及政府組織須設定最佳目標,才能吸引一流人才,而臺灣絕對是有人才,且具備優秀的素質,但仍須提供這些人才不同的思考模式及技能,讓他們從中展現絕佳的效率及創意。另外,臺灣也須由「效率驅動經濟」轉型成高價值、以創新為主的經濟體系,並向下紮根,培養幼童創新思維;而政府應釋放國家刻正創造創新環境的訊息,以吸引人才回流,並持續藉由高收入工作帶動「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進而挹注更多資金及資源在公共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