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1年07月15日
總統出席「101年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追思儀式」
適逢我國解除戒嚴25週年,馬英九總統上午赴臺北市介壽公園出席「101年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追思儀式」時,頒發李伸、張文彩及任顯群等3位受難者的恢復名譽證書,並對受難者家屬表達誠摯歉意,重申將持續改善兩岸關係,避免戰爭發生,以保障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總統指出,戒嚴時期受難者所書寫的信函部分已列入政府檔案中,為讓受難者家屬能取得親人信件,檔案管理局已清查共747頁相關文件,並於今年6月15日前,遞送完成65件私人信件,目前尚有47件申請受理及18件審查中;此外,因受難者家屬聯繫不易,目前仍有3,000多件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但尚未申請補償之案件,對此政府亦修改「補償基金會」章程,延長補償申請案件存續2年。
總統說,過去20年來,他親身參與228及白色恐怖事件相關立法、賠償及恢復受難者名譽等工作,例如在擔任臺北市長任內,規劃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的籌建過程,並於2008年竣工完畢。
總統強調,當政府侵犯人權時,必定比任何團體或個人侵犯人權更為嚴重,因此反省及善後補償等各項工作亦須更加徹底,尤其目前執政的政府及政黨均與戒嚴時期一致,過往歷史雖出現過政府侵犯人權之事件,但較少見到同一個政府及政黨願意建立制度恢復受難者名譽,並誠懇反省與認錯,向受難者及家屬表達歉意,此係自由及民主的力量催生所致。
總統表示,他於5年前經歷司法起訴,當時我國已係一政治民主與司法獨立的國家,因此司法最終亦還他清白,然而戒嚴時期的受難者卻非如此。有鑒於此,政府須以「將心比心」的態度面對受難者家屬,並逐步取得諒解,預防類似事件重演。
總統並引用英國諺語「人在戀愛及戰爭時將不擇手段」(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指出,戰爭不僅讓人民失去生命財產,更是「人權殺手」,因此政府除打造堅強的國防,保衛國人安全,更重要的是避免戰爭發生。
總統強調,4年前他上任後,即積極降低臺海緊張情勢,並持續改善兩岸關係,在初始階段即消除可能發生戰爭之因素。總統也保證,在他有生之年將全力維護海峽兩岸的和平,並避免戰爭的發生,以維護國人權益。
隨後,總統與受難者家屬一同默哀1分鐘,悼念所有戒嚴時期犧牲的受難者,並釋放和平鴿氣球及繞行紀念碑獻花,以表達對受難者崇高之敬意。
包括「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董事長林政則、檔案管理局長陳旭琳及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