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1年06月20日
副總統出席「第4屆國際漢學會議」

  吳敦義副總統上午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及副院長王汎森等人陪同,出席「第4屆國際漢學會議」,除推崇中研院在漢學研究領域貢獻卓著,並期盼透過此一來自全世界的漢學菁英論壇,能使中華文化與漢學研究更加發揚光大,裨益當代社會。
  副總統於致詞時表示,1980年8月「第1屆國際漢學會議」在台北中研院召開,是由故前總統嚴家淦先生主持揭幕,囿於當時兩岸關係的時空背景,大陸學者未能前來參與該屆以及嗣後的1986年第2屆會議;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後,大陸學者始得參與2000年召開的第3屆會議,本屆會議共邀請287名國內外學者,其中大陸學者已達50多位,此等交流將有助於漢學研究的精進。
  副總統說,中華文化淵遠流長,漢學研究博大精深,但隨處可得並融入生活;以孔子所著《禮記》中的《禮運大同篇》為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要大家敬老尊賢,有民胞物與的精神,而「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目前任何國家因應高齡化社會,必須推出敬老安老等政策,增進就業及降低失業率,促使人人能發揮其長才,以及現在各國均重視幼兒紮根教育等的體現;其中尤以「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給予各國推動民主法治及確保自由人權的金玉良言。
  副總統指出,中研院八十多年來,不僅在數理與生命科學研究上大放異彩,且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亦有豐碩的成果,贏得各界的肯定,真正落實了人文與科學並重的學術發展願景。
  副總統強調,「國際漢學會議」發起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漢學研究及加強學術交流等,臺灣保有中華文化的根基,而中華文化也因加入臺灣文化的特色,更形豐美而多姿;尤其此屆會議嘗試打破學科的界限,跨越「中華」文化的範疇和傳統「漢學」的疆界,意義非凡,相信必能為全世界愛好中華文化及漢學研究人士做出重大貢獻。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