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1年04月24日
副總統出席「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受頒名譽哲學博士學位」典禮
蕭萬長副總統上午獲頒「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名譽哲學博士學位」,表彰其多年來為臺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貢獻,由校長姚立德代表頒贈,同時副總統也獲該校校友會全國總會長洪三平頒贈「榮譽校友」殊榮。隨後副總統以「建立一所別具特色的創新科技大學」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期勉該校全體師生發揮所長,加強產學合作與國際交流,將北科大建立成實現臺灣經濟發展願景的領頭羊。
包括副總統夫人朱俶賢及女兒女婿、總統府資政丁懋時、經濟部長施顏祥及教育部次長林聰明等人均在場觀禮。
副總統專題演說內容摘要如後:
過去60年我國從一個小型農業經濟體,成為全球第26大經濟體、第17大貿易國以及科技產品主要製造國之ㄧ的過程中,絕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著困難與挑戰,因為每15至20年就會面臨結構轉型與產業調整的變化與挑戰,我稱之為「轉骨」現象。
現在我們正面臨著另一個關鍵的轉骨期,也就是要成為一個創新經濟體,因此必須在提升產業體質,進行結構調整及加速推動經貿國際化與自由化兩個支柱上努力改革,才能確實轉型;而推動經濟改革,尤其重要的是要從根本做起,也就是從學校教育開始,培育出新世代的人才,才會產生效果。
由「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分類來說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WEF研究各國發展過程後認為:國民所得3千美元以下的國家,經濟發展要靠「土地」、「勞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驅動。我國在1986年以前屬於這個階段。國民所得介於3千至1萬7千美元的國家,需要靠降低成本(cost down)的「效率」來驅動。我國「效率驅動」時期發生在1986年以後,該時期電子資訊產業開始茁壯發展。國民所得超過1萬7千美元的國家,經濟發展就進入「創新驅動」階段,我國在2007年以後進入「創新驅動」階段,但是成長仍十分緩慢,去年才超過2萬美元。
過去我們的代工製造業,擅長以降低成本、擴大經濟規模、靈活應變的方式,來取得競爭優勢 ,但我們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後,必須改變策略,靠創新來增加價值,否則將面臨成長瓶頸。
近年來臺灣經濟成長陷入趨緩的困境,1950年至1990年,臺灣GDP平均年成長率約9%,但是過去20年來,經濟成長明顯遲緩,1990年至1999年GDP平均年成長率降為6%,2000年至2009年再降為3.4%;30年前,我國人均GDP和最高的香港差距不過3,000美元出頭,去年我好不容易突破2萬美元的關卡,但香港已超過3萬4千美元,和新加坡相比,甚至低了將近3萬美元,而且在2004年起就已經被韓國超越。
人均GDP從1萬美元增加到2萬美元所經歷的時程,新加坡與香港都是5年,韓國為12年,我國則長達19年;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對於創新理念與作為沒有採取有效的作為,未具體落實,而流於口號。我認為當臺灣仍在創新驅動的摸索階段時,北科大若從教育人才及創業輔導等方面多下功夫,將有很好的機會成為我國教育界的創新典範,以及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的標竿。
北科大有很好的條件發展為別具特色的創新科技大學,自100年前日本臺灣總督府設立「民政學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歷經改制、升級,北科大已是臺灣歷史最優久的高等技術學府。過去100年來,在國家不同發展階段,北科大將實務與研究並重,培育出無數優秀人才,契合臺灣環境與時代的需要,對臺灣工業發展有極大的貢獻;其主要特色,就是與產業界建立密切關係,透過產學合作,讓理論與實務得以完美結合,讓北科大成為「工業的推手與企業的搖籃」,尤其是北科大畢業校友在各行各業表現傑出,是北科大極為珍貴的無形資產,如果結合起來,會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北科大要發展創新,除了技術外,也需要管理知識,才能建立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北科大的科技能力是其推動創新的優勢,因為創新要以科技作為基礎,即使農業方面,發展基因改良、有機與無毒農業,都要靠科技;產銷體系的完善也要靠科技,而北科大校友,在結合科技與人文管理方面,也是國內的典範,如北科大的校友-誠品書店吳清友董事長,就是我國文創產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傳統書店逐漸式微的趨勢中,他的創新經營模式,證明了美學、品味可以為服務業創造巨大價值,再引入管理與商業模式,就可以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北科大要發展出它的特色,應該加強兩方面,第一就是產學合作,第二是國際交流;在產學合作方面,我認為可以將北科大畢業校友們創業過程的案例整理起來,作為教材,透過知識分享與討論的過程,汲取前人的創新經驗。
2000年10月我曾經到麻省理工學院Sloan School管理學院當了兩個禮拜的學生,並參訪媒體實驗室(Media Lab)、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自動辨識系統(Auto-ID)實驗室、未來之屋(House of the Future) ,許多研究當時看起來十分新奇,現在已經成為普遍流行的產品,包括手機、LED、 RFID自動辨識系統。
MIT除了是一個頂尖科技大學,也十分注重管理,因此在1952年成立Sloan管理學院,也是全美國最難進入的管理學院之一。臺灣要脫胎轉骨,成為一個創新經濟體,必須在兩個支柱上努力改革:提升產業體質,進行結構調整;加速推動經貿國際化與自由化。北科大推動國際交流與產學合作的方向,正好契合這兩個支柱的改革,因此我十分期望母校在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臺灣經濟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我認為我們未來要走的路,是發展臺灣成為一個創新驅動的加值島,要實現這個願景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優秀的人才,而我們正好擁有很好的條件,因為我們健全的教育,已經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加上我們擁有多元的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素養,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追求創新的源頭活水,也就是臺灣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