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1年03月06日
總統參觀「胡適與辛亥革命展」
  馬英九總統上午前往中央研究院參觀「胡適與辛亥革命展」,緬懷胡適對近代中國的貢獻與相關學術文化成就。
  總統在致詞時表示,他從年輕時期即非常仰慕胡適這位自由主義大師,高一時閱讀《胡適文選》,瞭解影響胡適思想最重要的人物分別是赫胥黎與杜威,赫胥黎教他如何懷疑一切沒有證據的東西,杜威教他當下的思考要注意思想的後果;胡適也提到,被馬克思、列寧牽著鼻子走固然不是英雄,被其它宗教牽著鼻子走也不是好漢,這些理念都對他影響甚深。
  總統談到,胡適來台之後支持雷震辦「自由中國」,也支持反對黨的組成,更讓他敬佩的是,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於1972年出版的《自由的滋味》一書,特別提及他當年苦無經費赴巴黎求學,因此寫信給當時在美教學的胡適,竟獲胡適匯款1千元美金資助;胡適身為一位舉世聞名的大學者,接到一位素不相識的臺灣青年來信,願意且毫無猶豫地協助對方完成學業,即可看出胡適浪漫而又執著的一面。
  總統認為,胡適對他最大的影響除了「獨立思考」,還有「漸進改革」,胡適批判激進的社會主義,包括共產主義對社會改革的想法太過簡單,以為只要靠武裝革命即可達成,這從大陸近60年中,前30年的所謂改革付出了極慘痛的代價,可以證明胡適當初所主張的漸進改革確實有其道理;相反的,臺灣走的其實是漸進改革的道路,透過和平的土地改革讓佃農得以增加生產力,並透過「進口替代」的方式發展國內產業、「出口擴張」來增加外銷,一步步將臺灣的經濟帶上繁榮的局面。
  總統說,胡適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求學時發表「給中國一個共和」(“A Republic for China”)一文,身為年輕的大學生,胡適即挺身為當時的辛亥革命辯護,強調中國需要共和,當其他國家質疑當時的中國尚未具備共和的條件時,他還以美國費城「自由鐘」的典故為例,認為中國也需要敲響「自由鐘」;這讓他憶起30多年前赴美求學期間的心情,當時也很希望在國外為自己的國家發聲。
  總統談到,10年前五四紀念日時他曾發表「理性與浪漫精神的代表—胡適」一文,9年前的五四紀念日則發表「傳承理性政治的年代—胡適與張我軍」一文,皆收錄在《原鄉精神》一書。
  總統也認為胡適「容忍比自由還重要」的理念極具意義,因為民主當然要服從多數,但也要尊重少數、容忍歧見,這是非常進步的思想;此行他除緬懷少年時期十分仰慕的學術大師,也期待胡適當年的思想能持續讓大家獲得更多精神層次的養分。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