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12月22日
總統接見「100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100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肯定所有得獎人的善行讓社會更為溫暖,並表示「行善」可以不高調,但「揚善」不必太低調,才能真正發揮社會影響力,號召更多人加入行善的行列。
總統致詞時指出,「好人好事表揚活動」自民國47年舉辦至今,表揚人數超過3千多人,今年經過嚴格選拔,共選出32位好人好事代表;根據他訪視地方的經驗,發現得獎人多成為地方民眾效法與學習的對象,具有指標意義。
總統特別提到本屆得獎人楊黃牡丹女士從事資源回收,每月薪水數萬元,但拾獲110萬現款時,卻毫不猶豫送至派出所,這種臨財不苟得、為他人著想的操守,真正凸顯善良社會的本色;又譬如有醫院職能治療師結合本身專業協助生命線輔導受助個案,也有平時保家衛國的國軍楷模在工作之餘擔任鳳凰志工,以及積極輔導中輟生的警界之光等,雖然無法一一列舉每位得獎人的事蹟,但大家的善行都為社會帶來許多溫暖,令人敬佩。
總統在肯定獲獎人從事生命線工作時也提及,我國今年1至9月自殺死亡人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23人,這些看似冷冰冰的數字,背後都代表許多民眾的血淚,因此政府極為重視,而從去年開始,自殺已退出國人十大死因之列,這也代表許多生命線志工的努力已有所成果。
總統進一步表示,事實上,臺灣社會各個角落還有許多熱情的善心人士,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台東菜販陳樹菊女士,慷慨捐款助貧的洪中海、尹殿甲等榮民,還有獲得本屆好人好事代表的蔡添貴先生長期送菜協助弱勢等,皆充分展現臺灣人民「正直、善良、誠信、勤奮、進取、包容」的人格特質。
總統指出,國人共認養國內外30萬名貧童,其中20萬名是外國兒童;我國捐血人口比例占總人口的8%,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我國對日本311大地震、泰國水患以及海地震災等的救助與捐輸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與肯定,這些例證都顯示出中華民國已經變成「愛心的輸出國」。總統強調,未來我國仍將持續在國際社會扮演「人道援助提供者」的角色,讓「世界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逐步獲得落實,也讓中華民國成為真正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
「100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得獎人楊黃牡丹等一行,由「中華民國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理事長郭志龍帶領、內政部次長曾中明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寶貴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