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12月20日
總統接見彰化縣各級農會及農田水利會幹部
  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彰化縣各級農會及農田水利會幹部,除說明政府為提振農業發展所進行的各項重要施政,並肯定農會及農田水利會為活絡農村經濟、保障農民權益所做的付出與貢獻。
  總統表示,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目前國內農業產值雖不到GDP的2%,但農業具備「生活、生態及生產」功能,對國內糧食安全及景觀維護十分重要;而農會扮演政府與農民間的溝通橋樑,是農民的「好厝邊」,農田水利會則推展農田水利事業、協助農民守護良田,對農業發展一樣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針對農民關切的「老農津貼」議題,總統指出,立法院日前通過將「老農津貼」從每月6千元調升至每月7千元,事實上,「老農津貼」自民國84年至去年底為止,已發放4千7百多億元,未來將予制度化,每4年參考物價指數定期調整;同時將比照其它社會福利措施,採取較寬鬆的排富條款,並規劃1年的緩衝期以進行相關宣導。
  總統表示,3年多來政府持續強化農業金融體系,使農漁會信用部的逾放比自最高峰的19 %降至今年的3 %,未來政府也將繼續改善農會信用部,讓農民可以順利向農會貸款,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
  總統並向訪賓說明政府在農業方面的重要施政,包括:一、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目前已投入240多億元;99年產值為1千餘億元,較98年增加1成;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目前約有8千4百多公頃的土地加入,平均經營規模約8.5公頃,是一般地主耕作農地的7倍,且大佃農平均年齡42歲,顯示年輕一代願意從都市回到農村;三、公糧收購新作為:自100年1期稻作起提高稻榖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並於2期稻作收購濕穀、補助公糧烘乾等費用每公斤2元,對米價與農民收入都有正面效益;四、推動「農村再生」,通過《農村再生條例》,計劃分10年編列新臺幣1千5百億元,以改善農村環境;五、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增加農產出口值,打開臺灣農產品的市場。
  總統也讚許臺灣稻米的優良品質,並鼓勵國人多多食用米食,希望將糧食自給率從32%提升至40%;總統說,我國休耕土地已從他上任時的22萬公頃降為20.2萬公頃,政府未來除了持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也將鼓勵農民種植雜糧作物、減少進口依賴,以掌握糧食來源、因應缺糧危機。
  針對農產品滯銷問題,總統表示,政府非常關切農產品價格,從夏季的香蕉到最近的甜柿、蓮霧及椪柑等,農委會都密切掌握處理,日前豐原一位種植椪柑的農民就跟他提到,農委會提早1個月收購椪柑次級品,使良品的價格不至於受到影響。總統強調,農委會將積極輔導農民,配合農會提供充分的產銷資訊,讓農民可以做最好的決定、維護農民收益。
  訪賓一行由彰化縣農會理事長張添財帶領、立法委員陳杰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寶貴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