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12月17日
副總統出席「2011亞洲犯罪學年會」開幕式

  蕭萬長副總統上午出席「2011亞洲犯罪學年會」開幕式時表示,臺灣將持續與國際社會合作,併肩打擊犯罪、捍衛人權,以落實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
  副總統致詞時談到,在全球化的今天,犯罪型態走向智慧化及國際化,臺灣做為國際社會的一分子,也是全球主要的經濟體之一,在確保社會安全及經貿自由往來上,擔負著重要的角色;由於臺灣社會的自由與開放,自然成為國際犯罪覬覦的目標,故如何與國際合作,打擊新興型態犯罪,確保民眾安全,業成為臺灣治安執法及犯罪預防的重要課題。
  副總統表示,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與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中華民國政府對人民及對國際社會的責任與承諾;臺灣是個島嶼,擁有很長的海岸線,因此非常重視海域犯罪問題,故臺灣的海關及海岸巡邏單位持續致力於阻斷傳統違禁品走私、保護智慧財產權、維護貨櫃安全,並打擊全球運輸網中的走私與各種非法活動,嚇阻可能的恐怖主義犯罪。
  副總統指出,毒品、武器買賣及人口販運是最重大的三項跨國境犯罪。近年來,臺灣推動這類犯罪的防治工作不遺餘力,並積極與國際間進行合作,以提升打擊犯罪的成效;更值得一提的是,馬總統於2008年5月就任後,開啟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對話,在7次的兩岸協商中,共簽訂了16項協議,其中包含「兩岸經濟協議」(ECFA),促成兩岸經貿往來的正常化與制度化;此外,兩岸並於2009年簽訂「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建立兩岸的合作機制,開啟雙方共同打擊犯罪的歷史新頁,藉由這項機制,2009年到2010年間共遣返130位刑事犯回臺,也逮捕近3,000名詐騙犯,成果相當豐碩。而由於詐騙集團也在東南亞作案,兩岸的合作也有效減少了東南亞詐騙犯罪案件的發生。
  副總統舉例說,過去幾年來臺灣暴力犯罪明顯下降,例如在2005年有14,000個案件,去年則下降至6,700件;若以整體犯罪統計,十年前這項統計約有430,000件,而去年降到360,000件,由此可知,臺灣的治安在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之下,這幾年確實有很大的進步。
  副總統認為,隨著臺灣走向民主、自由及開放,我國在人權提升與司法保護等方面,也做了許多的改革與努力,具體作為包括:(一)2008年廢除「檢肅流氓條例」,以保障人權;(二)今(2011)年通過「法官法」,提升法官判決品質;(三)推動被害人保護制度,同時強化被告的律師協助權,以確保被告在刑事司法程序上的權益;(四)2010年推動「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制度,讓加害人與被害人協商,修復關係,並建立正向社會態度與自我概念。
  副總統最後強調,我們很樂意與各國分享臺灣在打擊犯罪上的經驗,也希望臺灣能夠學習他國治安工作豐富的經驗,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
  包括亞洲犯罪學會理事長劉建宏、國立臺北大學校長薛富井、前校長侯崇文、法務部次長吳陳鐶、犯罪矯正署長吳憲璋、內政部警政署長王卓鈞等人均出席今天的活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