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12月10日
副總統出席「面對公與義-邁向永續」研討會開幕典禮
蕭萬長副總統上午出席「面對公與義-邁向永續」研討會開幕典禮,會中,副總統針對國家總體發展提出三個願景─經濟成長、社會公義與永續發展,並就過去 3年多來執政心得及未來努力方向發表演說。
演說內容如後:
臺灣是一個海島型經濟體,因此國際環境的變化,對臺灣經濟發展影響很大;但是相對而言,臺灣很難去改變外在環境,所以我們只能以更開放的心態及前瞻的眼光,靈活因應外在變化,並且培養及發揮我們的優勢,國家才能壯大發展。
過去十年來,國際環境發生極大改變,隨著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參與市場經濟,全球化影響的範圍及深度都日益增加;另方面,全球權力結構也有重大改變。過去長期維持領先的國家,像是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在經濟上遭遇嚴重的衝擊;而以亞洲地區為主的新興國家,則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的重心。以我們所在的東亞而言,經過十年的磨合,東亞區域的生產與消費網路已儼然成形,合作範圍也從貿易、投資,逐漸擴大到金融等方面。
馬總統上任後,最優先的工作是「廉能與開放」,讓臺灣經濟走出過去貪腐和鎖國的陰影;此外,在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時,行政部門很明快地採取振興經濟及信心穩定措施,讓景氣和就業能夠逐漸恢復。
推動經濟改革部分,在提高產業競爭力方面:政府於去年實施《產業創新條例》,利用租稅誘因等工具,鼓勵企業加強研發與人才的投資,以及建立自有品牌與通路。另外,政府也積極協助業者建立整合性的平臺,包括結合學術界與企業界的研發能量,來提升我們的創新價值。
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去年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 後,不只臺商回流明顯增加,外商對臺灣投資的意願也大幅增加。目前我們已經和日本簽署雙邊投資協定及開放天空協定,並與新加坡、紐西蘭、印度、印尼及菲律賓等國展開經濟合作協議的談判或研究。
社會公義部分,過去三年多,政府推動二代健保、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社會福利措施,以及提高社會安全保障等工作,目的是要讓全民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永續發展部分,臺灣每生產1單位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所使用之能源及排放的二氧化碳正逐年降低,政府已完成《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工作;但是《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法》的立法仍有待努力。
未來在追求經濟、社會、環境三贏的路上,還會有新的發展及新的變數在考驗著臺灣,但是最難的考驗不是來自環境的變化,或是競爭者的消長,而是我們自己是否能認清情勢,突破自我。
我國未來努力方向,在經濟方面,臺灣一定要加強國際連結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要以更積極的心態來推動自由化,為轉型過程中的陣痛及早準備。雖然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外來壓力,有助於提高內部改革的動力,但這仍是比較消極的態度。
長遠來看,臺灣應以「自由貿易島」做為我們努力的目標,主動地推動自由化與改革措施。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會是國家最大的競爭優勢,故臺灣若能更積極地開放與自由化,將會讓更多世界人才為臺灣所用,也會讓自己培育出更多有能力在未來逐鹿全球的優秀人才。
在社會公義方面,貧富差距擴大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一個全球趨勢,雖然臺灣是目前東亞國家所得分配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必須更重視這個社會矛盾的問題。政府未來努力的目標,要讓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薪資的成長,幫助低收入戶的就業,並且推動稅制改革。
臺灣享受科技發展的福祉時,在永續發展方面,也應該兼負更大的責任。若經濟需求與環境保護不能兼顧,經濟發展要讓步,永續的環境要優先。
我們也要更積極地推動綠色科技革命,由於臺灣是日照充足的熱帶國家,太陽能源不虞匱乏;加上臺灣有完善且頂尖的人才和產業,綠色產業,可以推動以不傷害表土的方式從事農作,提高工業製程與產品原料的回收率;以及減少毒性化學物質。
包括「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經理蔡紹中及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