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11月25日
副總統出席「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1950-1980」展覽開幕典禮
  蕭萬長副總統下午出席「美國在臺協會」(AIT)、外交部及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的「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1950-1980」展覽開幕典禮,並期盼中華民國與美國在既有的良好基礎上,未來雙方能持續加強各領域的合作夥伴關係。
  副總統致詞時談到,此一展覽呈現美國人在臺灣走過的足跡,透過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宗教,乃至於體育等方面的交流;而美國所象徵的民主、自由及平等的文化精神,已深入臺灣社會及人民心中,並發揮深遠的影響力,無形中增進了臺、美社會的關係。
  副總統說,中華民國自1911年建國以來,遭遇無數困難與挑戰,我國人民處變不驚、堅強面對,安然度過那些風雨飄搖的日子,而國際友人雪中送炭,也功不可沒;尤其美國一直是我國最堅定的盟友,提供我國許多及時的協助,讓我們銘感在心。
  副總統提及,臺灣早年因為物資比較匱乏,許多學校和家庭無法負擔購買外國書報與刊物的經費,如果學生需要找參考資料,就會來「美國新聞處」,所以它是當時臺灣許多年輕學子接觸世界的窗口,也是我國許多學者瞭解西方民主與法治的搖籃。此外,我國運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設立了清華大學,為臺灣造就超過5萬名的人才,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還有多位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等,他們在國內外都有優異的表現,並在各行各業持續發光發熱,為臺灣社會帶來創新與改變。
  副總統指出,今日臺灣在各領域能有傲視全球的發展,必須「飲水思源」感激那些曾在1950-1980年代,自由陣營與共產勢力對抗時期中,為中華民國存亡而犧牲奉獻的前輩;而中華民國與美國目前雖沒有正式邦交,但雙方均具有相同的基本核心價值;希望美國能全力支持我國參與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國際組織與機制,使我國對國際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成為國際上具有建設性和影響力的成員。
  隨後,副總統與「美國在臺協會」副處長馬怡瑞、「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詹啟賢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長廖繼斌等人為此次特展剪綵。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