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11月11日
總統主持「100年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暨宣誓典禮」
馬英九總統上午主持「100年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暨宣誓典禮」,隨後聽取國史館館長呂芳上以「孫中山先生與臺灣及其歷史遺產」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典禮於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伍錦霖陪同抵達會場,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國父親屬及在臺友人後代等均親臨與會。
典禮開始,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包括司法院大法官陳碧玉、黃璽君、羅昌發與湯德宗,以及駐多明尼加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侯平福、駐巴拉圭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劉德立與駐甘比亞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陳士良等人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
國史館呂芳上館長專題報告內容摘要如下:
國父孫中山先生以自由、平等與博愛的精神,粉碎千年帝制,實現民主政治理念。要瞭解中山先生與臺灣的關係,可由三個面向著手:一、中山先生三次來臺的史實及其革命活動帶給臺灣的衝擊;二、20世紀初期臺灣人心目中的孫中山形象;三、中山先生逝世後留給臺灣的歷史遺產。
首先,中山先生曾三度來臺,第一次於1900年,將臺北做為「惠州起義」之革命基地,之後分別於1913年與1918年革命事業遭受頓挫之際來臺。
其次,臺灣人民對中山先生的理念與主張留下深刻印象,包括翁俊明、蔣渭水及杜聰明等青年知識分子成立「同盟會臺灣通訊處」,呼應中山先生倒滿的號召;羅福星以苗栗為根據地,發展抗日組織;板橋林家的林薇閣與霧峰林家的林祖密也以畢生心血支持中山先生救國建國的理想。此外,為民喉舌的「臺灣民報」亦在中山先生逝世前後刊登多篇感性報導,稱他為「自由的化身」、「熱血的男兒」與「正義的權化」,彰顯中山先生在臺灣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中山先生留給臺灣的歷史遺產則包括「思想」與「行動」兩個層面,例如:受中山先生影響,許多在上海、廣州、北京與南京等地的臺灣留學生,或投入國民革命行列,或自立團體進行反日運動;被稱為「臺灣孫中山」的蔣渭水創辦「文化書局」,向臺灣民眾介紹中山先生的思想與建國方略,推動的政治運動也多汲取於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堪稱臺灣的「孫文主義者」。而隨著臺灣政治的民主化,中山先生所創建的國民黨於2000年喪失政權、2008年重新執政,政黨的輪替也具體落實了中山先生對民主政治的主張,意義重大。
辛亥革命經過100年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終於步上民主政治的坦途,中華民國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理念的繼承者,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民主化成就,則是紀念中山先生146歲冥誕的最佳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