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10月26日
副總統出席「第20屆臺北首爾論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研討會
  蕭萬長副總統上午出席「第20屆臺北首爾論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研討會,以「一個不可或缺的臺灣」為題發表英文演說,暢談東亞經濟整合、臺灣在亞洲區域經濟中的角色、我國面臨的挑戰以及臺韓關係。包括「首爾國際事務論壇」會長金達中、韓國駐臺北代表部代表丁相基、「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等人均出席與會。
  副總統演講內容全文為:
  一、前言
  今天很榮幸應邀參加這項重要會議,「臺北首爾論壇」自1989年起至今已舉辦20屆,為1992年兩國終止外交關係後,增進臺韓雙邊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管道。在此,個人要向主辦單位及積極參與「臺北首爾論壇」的貴賓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今天研討會的主題-「東亞共同體建構」乃當前東亞各國高度關注,也是對東亞地區長遠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議題,個人對此也有高度興趣。我於2000年卸任行政院長一職時,東南亞國協是唯一的東亞區域整合機制;同年10月,新加坡與日本展開雙邊FTA談判後,帶動東亞地區洽簽FTA的風潮,短短十年間,東亞國家締結將近50個FTA,東亞區域整合的風貌煥然一新。
  2000年卸下公職後,本人有更多機會赴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訪問,接觸到各國產官學界人士,也更瞭解渠等對東亞區域整合的看法。當時我認為東亞區域整合不僅符合國際潮流,也將有助提高東亞於全球經濟的地位。但同時,我也對臺灣未能參與其中深感憂心,因此,在民間籌組了「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希望借鏡歐盟模式,透過經濟合作,把兩岸的糾結打開,讓臺灣有機會參與東亞區域整合。
  我相信經濟整合將是逐步建構東亞共同體的最佳路徑。因此,就從經濟整合的角度,交換對於建構東亞共同體的看法。
  二、東亞經濟崛起
  東亞各國經濟發展程度及產業結構有很大差異,彼此間同時存在競爭與互補的關係。近年來,臺灣與韓國在某些領域快速趕上日本,成為區域產業網絡的樞紐,加上中國大陸推動改革開放後所產生巨大的經濟動能,讓東亞成為全球經濟最亮眼的焦點。
  三、東亞經濟整合發展
  下個月起,東亞將進入一個「區域整合季」。首先登場的是11月8日起於夏威夷舉行的APEC領袖會議,隨後東亞高峰會將在印尼舉行,擴大邀請美國與俄羅斯元首出席,此外,預定在今年底前完成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FTA的可行性研究。
  這些雙邊與多邊的高層會談都在密集地進行,反映出東亞各國高度重視建構東亞區域整合,目前各種倡議儘管還在磨合過程,但是預期未來幾年,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將會繼續快速地發展。
  四、東亞經濟整合的要素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已成為區內成員的基本共識,然而要真正落實到建立一個穩定的合作機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東亞經濟整合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亦即東亞地區的成員發展階段不同,因此設定的階段目標與策略也會不同,想要建構一個長期穩定且有效率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就必須誠實地面對上述問題,設計出一套機制,讓這些矛盾可以用較平和的方式獲得妥協。以下,本人將試就「東亞經濟整合,需要建立哪些條件」提出個人淺見。
  (一)、要尊重區域內成員的多元性與競爭性,並尊重與確保區域內所有成員平等參與的權利。
  (二)、為有效解決區域內的歧異,必須建構一個有效、制度化、經常性運作的決策與執行機制。
  (三)、為減少各國對於資本與金融市場自由化的歧見,應建立一個共同金融安全機制。
  (四)、建立常設性機制協助成員解決內部因為資源自由移動而造成的勞工、環境及貧富問題。
  (五)、長期而言,要加強人力資源與教育的投資,以拉近成員國的社經條件。
  五、臺灣的角色
  臺灣雖小,卻是東亞第5大經濟體、全球第16大出口國及第17大進口國,而且臺灣為東亞國家中,僅次於日本的第2大對外直接投資國、零組件中間材供輸國。以電子及資通訊產業為例,臺灣企業為全球品牌廠商的重要夥伴,訂單海外生產比率日益提高,以大陸及東南亞為最主要的代工地區。
  過去,臺灣在整個國際經濟的分工結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現在,臺灣努力強化在高階加工、研發、管理、金融與貿易的功能,在東亞經濟中要扮演一個整合與仲介樞紐的角色。在未來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倘缺乏臺灣的參與,東亞的垂直分工產業鏈將不再完整,競爭力也會被削弱,對臺灣及東亞均為不利。
  六、我國的挑戰與努力
  對於以貿易立國的臺灣而言,無法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將會產生巨大衝擊,所以我們會盡全力找出解決之道。臺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政治上長期被打壓孤立,但是當處境愈是艱難,我們求生存的意志愈為堅強,因此就從經濟打開了一條出路。其後在加入APEC與WTO過程中,雖然面對很多非經濟因素的阻礙,但是我們透過長期努力,也找到了解決辦法。
  過去臺灣為東亞經濟整合的局外人,我們知道問題所在,所以2008年馬總統上任後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在「壯大臺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的經濟戰略下,本著「尊嚴、對等、互惠」的原則,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等16項協議,為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與正常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ECFA是我們全球經濟戰略的重要一環,但我們還要發展多元關係,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並積極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馬總統最近明確宣示,我們將以十年為期,推動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即使TPP可能是開放程度很高的協定,然而臺灣無論如何必須更自由化與國際化,這是臺灣一定要走的路,也是臺灣可以發揮優勢的地方。
  我們的努力已經開始看到具體成效,今年我國已與新加坡就簽署「經濟夥伴協議」 (ASTEP)展開正式談判,並陸續與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國進行FTA可行性研究;昨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紐西蘭政府宣布將展開雙邊經濟合作協定可行性研究;另外,上個月22日則與日本正式簽署投資協議。
  七、臺韓關係
  韓國近年來的經濟成就已成為各國重視的成功典範,洽簽FTA的工作也獲得斐然成果,是世界上唯一與美國、歐盟、東協之全球三大貿易圈締結FTA的國家,為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注入很大的動力。
  臺韓兩國的歷史、國際安全角色及經濟發展歷程相近,人才、科技與文化則是各有所長,彼此間應該有很多合作空間。從雙邊貿易關係而言,韓國是臺灣的第5大貿易夥伴,我國為韓國第6大出口市場,以及第4大外國旅客來源國,兩國民間往來密切。
  但很可惜的是,韓國政府對臺韓關係的態度過於保守。本月8日韓國駐臺北代表部丁相基代表在韓國「朝鮮日報」以「被低估的臺韓關係」為標題投書表示,在兩岸擴大交流下,周邊國家與臺灣的交流日益活絡,但是韓國對臺灣缺乏關注,韓國政府高層人士因「一個中國」原則而避免訪臺,連企業界、新聞界及學術界的領袖也與臺灣劃清界限。
  一個月前的9月27日,韓國「東亞日報」也以「陳酒和老友一樣香醇」為題,刊出副總編輯崔永勳一篇專文,表示中華民國在韓國遭日本佔據時期及獨立建國後均給予大力協助,最近中國大陸與日本都爭相與臺灣擴大交流與經濟合作,因此他呼籲韓國政府應與臺灣加強關係。
  本人相信臺韓應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共同努力打造東亞和平、自由、開放的環境,透過健康競爭的關係,激發區內各國的經濟活力。而臺韓關係也可以如貴國國旗裡的太極符號一樣,陰陽兩者砥礪衍變,形成競合相融的關係。
  八、結論
  東亞經濟整合、追求共同繁榮與和平,是個偉大的夢想,大家要勇於做夢,並勇於實踐,讓夢想成真。在價值層面,我們必須做到相容並蓄與多元並進,所有成員平等,尊重彼此的文化、政治與社會價值。在具體操作上,我們要共同解決區域內以及成員內部因經濟問題引發的非經濟問題,維持區域間與成員國內部的穩定及社會公平正義。
  此外,對待區域外的成員,也要秉持著APEC開放自由化的精神,積極參與WTO,支持全球貿易自由化,這樣東亞經濟合作才會逐漸壯大,而非因過度保護而萎縮。
  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都是東亞的主要經濟體,無論在貿易、投資、技術合作以及促成區域經濟的整合,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我希望臺韓雙方能秉著開放平等的精神,加強合作,共同為東亞經濟合作貢獻力量。
  最後,再次感謝我的好朋友、也是好同學金會長,長期促進兩國關係所做的貢獻,預祝本次論壇獲得豐碩成果,也祝福各位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