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10月17日
總統出席「臺灣文化協會90周年紀念會暨第10屆臺灣文化日」活動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臺灣文化協會90周年紀念會暨第10屆臺灣文化日」活動,肯定該協會及諸多先進於推展臺灣文化所付出的與努力與貢獻。
總統表示,「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宗旨是在向社會各界傳播現代思想、民主理念及平權觀念,為當時臺灣最基層、也是最重要的文化、社會與抗日運動團體,更是一個宣揚先進觀念的組織,對臺灣的文化、社會與政治等各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總統指出,1895年「乙未割臺」後,臺灣人對日展開長達近20年的武裝抗暴運動,直到1915年始逐漸停止,自1920年代起則轉入了非武裝抗暴運動,而其中最主要力量就是來自「臺灣文化協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肯定該會前輩的貢獻, 2001年遂將該會成立日定為「臺灣文化日」,以表追思。
總統說,「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初期,由林子瑾先生擔任主席,林獻堂先生被推舉為「總理」(當時「總理」一詞有革命之意),蔣渭水先生則任專務理事,另有多位海內外臺灣菁英加入,其中包括被梁啟超譽為「海南才子」的林幼春、文學家賴和醫師,以及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等,都是協會重要成員,該會會員計有1,000多人,誠如林獻堂先生所說「一人可以當千,故千餘人就可以看做百餘萬人」,足見當時的氣魄與雄心。
總統談到,「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在全臺各地廣設讀報社、夏季學校、劇團,並舉辦講習會等。其中讀報社部分,該會在禁止辦報的限制下發揮巧思,於東京發行《臺灣民報》,再運回臺灣,於多處地方向民眾讀報,不僅傳播進步思想,也深具教育功能。同時「臺灣文化協會」也在全臺舉辦多場文化演講,包括邀請連雅堂先生講授臺灣通史,臺灣第一位留美博士林茂生先生講授西洋歷史,蔣渭水先生則主講現代衛生觀念。根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治革誌》的紀錄,1925年及1926年演講均超過300場,人數最多估計有11餘萬人,聽演講已成為民眾當時的生活大事。此外,該協會多位文學家推行或提倡白話文、世界語及閩南話等不同語言,讓當時的文化運動百花齊放,也令人佩服。
總統表示,在臺灣的歷史上,「臺灣文化協會」展現出非常特殊的風貌,該會的成立不但是臺灣政治、社會及文化的啟蒙,也是國人最寶貴的文化資產;政府一定會秉持「正直、善良、勤奮、誠信、進取、包容」的核心價值,進一步讓文化成為臺灣最重要的軟實力,讓臺灣在全世界繼續發光發熱。